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第一章 序论 | 第13-31页 |
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| 第13-20页 |
第一项 研究动机 | 第13-16页 |
第二项 问题之提出 | 第16-19页 |
第三项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| 第20-31页 |
第一项 研究范围 | 第20-24页 |
第一款 从文献探讨寻找研究问题 | 第20-21页 |
第二款 问题提出後之因应 | 第21-24页 |
第二项 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第一款 历史研究法之意义、目的限制 | 第24-25页 |
第二款 调查研究之目的及限制 | 第25-27页 |
第三项 结论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一体性之经济交易行为 | 第31-54页 |
第一节 绪言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意思自主到私法自治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意思表示 | 第34-43页 |
第一项 法效意思决定行为效果 | 第34-36页 |
第二项 保护健全意思表示之方法 | 第36-37页 |
第三项 要件性质之区分 | 第37-42页 |
第一款 本项主旨 | 第37页 |
第二款 区分实益 | 第37-39页 |
第三款 学者见解之整理 | 第39-40页 |
第四款 适用於现行有关规定之情形 | 第40-42页 |
第四项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要因与经济交易行为一体性 | 第43-54页 |
第一项 物权行为独立性 | 第43页 |
第二项 就民法的体系逻辑而言 | 第43-46页 |
第一款 肯认物权行为独立性,不涉价值理念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第二款 对立见解之评析 | 第44-45页 |
第三款 另类对立见解之评析 | 第45-46页 |
第三项 就比较法的观点而言 | 第46-52页 |
第一款 法国立法主义 | 第46-48页 |
第二款 德国立法主义 | 第48-51页 |
第三款 瑞士民法之折衷主义 | 第51-52页 |
第四项 结论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物权法定原则-兼论其他新兴物权 | 第54-78页 |
第一节 “物权法定义原则”之立法背景 | 第54-61页 |
第一项 中国大陆物权立法之困境与缺陷 | 第54-55页 |
第二项 中国大陆物权立法所须填补的缺陷 | 第55-56页 |
第三项 物权法定主义之理由及修正 | 第56-61页 |
第一款 罗马法及德国法“物权法定原则”之型态及发展 | 第56-57页 |
第二款 物权法定原则存在之理由及修正 | 第57-61页 |
第二节 台湾地区民法“物权法定原则”实施情形 | 第61-71页 |
第一项 物权法定原则之意义与内容 | 第61-64页 |
第二项 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与突破 | 第64-65页 |
第三项 台湾地区之立法如何面对新物权 | 第65-71页 |
第一款 最高限额抵押权 | 第65-67页 |
第二款 建物区分所有权 | 第67-69页 |
第三款 区分地上权 | 第69页 |
第四款 物权种类创设与否在立法上的思考 | 第69-71页 |
第三节 中国大家民事立法的物权法定原则 | 第71-78页 |
第一项 物权法定原则的必要性 | 第71-72页 |
第二项 “物权法定原则”之“法”范围 | 第72-74页 |
第三项 草案建议稿之讨论 | 第74-76页 |
第四项 本文对“物权法定原则”之立法建议 | 第76-78页 |
第四章 一物一权原则-兼论空间权与区分地上权 | 第78-97页 |
第一节 一物一权原则 | 第78-88页 |
第一项 概说 | 第78-80页 |
第二项 理论基础 | 第80页 |
第三项 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学者观点整理 | 第80-83页 |
第四项 一物一权原则之立法必要性 | 第83-86页 |
第五项 一物一权原则之作用 | 第86-88页 |
第二节 建物区分所有权-一物一权原则之例外 | 第88-94页 |
第一项 概念及用语 | 第88-91页 |
第二项 “建物区分所有权”中国大陆物权立法中的位置 | 第91-94页 |
第三节 空间权 | 第94-97页 |
第一项 概说 | 第94页 |
第二项 空间权,在不同法系间的论述 | 第94-96页 |
第一款 大陆法系概念 | 第94-95页 |
第二款 英美法系概念-自美国法谈起 | 第95-96页 |
第三项 中国大陆立法之选择 | 第96-97页 |
第五章 公示原则-兼论占有 | 第97-115页 |
第一节 公示方法之权利推定作用 | 第97-104页 |
第一项 意义与由来 | 第97页 |
第二项 依据、适用范围与作用 | 第97-98页 |
第三项 性质 | 第98-99页 |
第四项 推定不真时,对真正权利人之保护 | 第99-100页 |
第五项 功能作用上的限制 | 第100页 |
第六项 不动产权登记之推定力在学术与实务界之论争 | 第100-104页 |
第一款 实务界之见解 | 第101-102页 |
第二款 学者见解 | 第102-103页 |
第三款 主要效力内容 | 第103页 |
第四款 与占有权利推定力最大之不同之处 | 第103-104页 |
第二节 公示方法之变动要件 | 第104-107页 |
第一项 成立要件或生效要件之讨论 | 第104-105页 |
第二项 公示方法作为成立要件或生效要件之经济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第三项 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第三节 建立电子化政府落实公示原则之实践 | 第107-110页 |
第一项 台湾地区的公示原则具体实践 | 第107-110页 |
第一款 地政资讯管理方案 | 第107-109页 |
第二款 利用卫星定位完成测量工作 | 第109-110页 |
第四节 原则确认、学理讨论和配套措施 | 第110-115页 |
第一项 中国大陆物权立法迟未出台的原因 | 第110-115页 |
第一款 意识形态的调整问题 | 第110-111页 |
第二款 学说意见的统合问题 | 第111-112页 |
第三款 以台湾地区物权法修正中典权存废论为例 | 第112-114页 |
第四款 现代与传统的抉择 | 第114-115页 |
第六章 善意受让制度-兼论信赖原则 | 第115-134页 |
第一节 绪言 | 第115-116页 |
第二节 动产善意受让制度 | 第116-119页 |
第一项 概说 | 第116-118页 |
第二项 理论依据及评析 | 第118-119页 |
第三节 不动产善意受让 | 第119-122页 |
第一项 概说 | 第119-120页 |
第二项 台湾地区学说与实务的论证 | 第120-122页 |
第四节 信赖保护原则 | 第122-129页 |
第一项 私法公法化的趋势 | 第122-124页 |
第二项 信赖原则在法制上的表现 | 第124-129页 |
第五节 不动产善意受让制度之适用 | 第129-134页 |
第一项 公示原则的完善(前提) | 第129-130页 |
第二项 物权变动合意 | 第130-131页 |
第三项 公示之登记移转状态 | 第131-132页 |
第一款 信赖基础 | 第131页 |
第二款 信赖行为 | 第131页 |
第三款 信赖结果 | 第131-132页 |
第四项 善意 | 第132-133页 |
第五项 结论 | 第133-134页 |
第七章 物权主体平等原则 | 第134-150页 |
第一节 民事主体论 | 第134-146页 |
第一项 民事主体论之概说 | 第134-138页 |
第二项 民事主体平等原则 | 第138-146页 |
第一款 公平原则的公益性与公法性格 | 第138-139页 |
第二款 主体平等原则 | 第139-141页 |
第三款 公法学上讨论的平等原则 | 第141-146页 |
第二节 平等原则 | 第146-150页 |
第一项 平等原则在国家体制中的表现 | 第146-147页 |
第二项 平等原则在物权立法中的实践 | 第147-148页 |
第三项 平等原则做为物权法之基本原则 | 第148-150页 |
第八章 物权法之法典化 | 第150-164页 |
第一节 法典化之必要性 | 第150-152页 |
第一项 法律之必要性 | 第150-151页 |
第二项 民法法典化的必要性 | 第151-152页 |
第二节 法律核心价值在草案中的实现 | 第152-164页 |
第一项 “法律价值”在立法前确认的必要性 | 第152-153页 |
第二项 法律草案之检验 | 第153-155页 |
第一款 法律草案是全民沟通之媒介 | 第154页 |
第二款 法律草案是国家政策之构想 | 第154页 |
第三款 法律草案是解决问题之方案 | 第154-155页 |
第三项 法律草案起草时应注意之原则 | 第155-158页 |
第一款 适时性原则 | 第155-156页 |
第二款 法制调和原则 | 第156页 |
第三款 法实效性原则 | 第156-157页 |
第四款 成效相当原则 | 第157页 |
第五款 明确易懂原则 | 第157-158页 |
第六款 体例统一原则 | 第158页 |
第四项 德国与荷兰法案检验表简介 | 第158-162页 |
第五项 结论 | 第162-1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4-1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