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页 |
第一部分 建国以来偷税罪的刑事立法演变 | 第7-12页 |
一、 行政法规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阶段 | 第7-8页 |
二、 刑事立法的刑法典阶段 | 第8页 |
三、 补充阶段 | 第8-10页 |
四、 完善阶段 | 第10-12页 |
第二部分 偷税罪的客体、客观方面、主体探讨 | 第12-40页 |
一、 关于偷税罪客体探讨 | 第12-14页 |
二、 关于偷税罪客观方面的探讨 | 第14-36页 |
(一) 偷税罪行为手段 | 第14-20页 |
(二) 偷税罪中实际偷税数额的界定 | 第20-25页 |
(三) 偷税罪中应纳税额的认定 | 第25-29页 |
(四) 偷税罪中数额加比例定罪量刑标准的不科学性 | 第29-32页 |
(五) 对“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”的理解 | 第32-34页 |
(六) 偷税罪中数额的定罪标准过低 | 第34-36页 |
三、 关于偷税罪的主体问题 | 第36-40页 |
(一) 纳税人 | 第36-37页 |
(二) 扣缴义务人 | 第37-39页 |
(三) 代征人 | 第39页 |
(四) 税务代理人 | 第39-40页 |
第三部分 偷税犯罪的对策 | 第40-44页 |
一、 大力提高全社会的税收意识,增强公民的税法观念 | 第40页 |
二、 完善税收制度 | 第40页 |
三、 完善税收立法 | 第40-41页 |
四、 严格执法,坚决打击偷税犯罪活动 | 第41页 |
五、 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和税务犯罪侦查手段 | 第41-42页 |
六、 加强执法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,加大综合理能力 | 第42页 |
七、 建立公民个人资信等级制度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