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沉淀法处理焦化高浓度氨氮废水技术与工业应用探讨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22页 |
·水体富营养化 | 第10-12页 |
·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处理技术 | 第12-18页 |
·焦化废水高浓度氨氮的主要处理技术 | 第18-22页 |
·化学沉淀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| 第22-24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意义和预期目标 | 第24-26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预期目标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焦化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条件研究 | 第26-48页 |
·前言 | 第26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8-35页 |
·氨的测定方法:纳氏试剂比色法 | 第28-30页 |
·磷的测定方法: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| 第30-32页 |
·镁的测定方法:铜试剂分离EDTA络合滴定法 | 第32-35页 |
·化学反应过程 | 第35页 |
·实验过程和方法 | 第35页 |
·实验分析、测定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35-36页 |
·测定氨氮和磷的浓度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35-36页 |
·测定镁的浓度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| 第36页 |
·工业小试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6页 |
·反应操作条件的探讨 | 第36-38页 |
·正交实验 | 第38-43页 |
·单因素影响试验及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3章 试验机理及化学沉淀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| 第48-56页 |
·试验机理 | 第48页 |
·化学沉淀法动力学探讨 | 第48-55页 |
·pH值对氨氮处理率及残磷量的动力学试验 | 第48-52页 |
·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| 第52-53页 |
·最小二乘法理论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3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4章 磷酸铵镁的性质及试验产物的组份和结构分析 | 第56-64页 |
·前言 | 第56-57页 |
·磷酸铵镁的性质 | 第57页 |
·磷酸铵镁沉淀物的生成情况 | 第57-58页 |
·磷酸铵镁沉淀物的分离与收集研究 | 第58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8-59页 |
·沉淀物分析方法 | 第59-60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59页 |
·试剂制备 | 第59页 |
·操作条件的控制 | 第59-60页 |
·试验步骤 | 第60页 |
·肥料成分的计算方法 | 第60页 |
·试验沉淀物组分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沉淀物扫描电镜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沉淀物X衍射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的工业化应用探讨 | 第64-79页 |
·焦化厂生产工艺介绍及污染因素分析 | 第64-68页 |
·生产工艺部分和主要流程 | 第64-65页 |
·污染因素及其初步治理分析 | 第65-68页 |
·原有焦化废水处理工艺 | 第68-70页 |
·废水处理流程 | 第69页 |
·处理流程工艺说明 | 第69-70页 |
·工艺设计方法与流程 | 第70-74页 |
·基本设计步骤 | 第70页 |
·水质、水量分析 | 第70页 |
·化学药剂的选择 | 第70-71页 |
·药剂投加量的确定 | 第71-72页 |
·新工艺流程设计及说明 | 第72-74页 |
·剩余氨水工业化处理初步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剩余氨水经化学沉淀法处理后氨氮的处理效果 | 第74页 |
·剩余氨水经化学沉淀法处理后沉淀物的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经济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初步经济分析 | 第75页 |
·工程总投资估算 | 第75-76页 |
·运行费用估算 | 第76-77页 |
·化学沉淀法处理焦化等化工行业废水的推广应用前景 | 第77页 |
·存在问题及建议 | 第77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89-90页 |
附录B(工业化设计中平面和高程布置图) | 第90-92页 |
附录C(s-plus求解模拟曲线方程运行程序)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