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态心电图自动检测及分析方法的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心电图噪声抑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心电图特征检测 | 第11-12页 |
1.2.3 心电图自动分析 | 第12-13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| 第13-14页 |
1.4 作者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5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心电图基础 | 第16-24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心脏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| 第16-18页 |
2.2.1 心肌的机能 | 第16-17页 |
2.2.2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| 第17-18页 |
2.3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| 第18-20页 |
2.3.1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| 第18-19页 |
2.3.2 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| 第19-20页 |
2.4 心电图的形成 | 第20-22页 |
2.4.1 导联 | 第20页 |
2.4.2 正常心电图各波、段的形成及其正常值 | 第20-22页 |
2.5 心电图的测量、分析与诊断 | 第22-23页 |
2.5.1 心电图的测量 | 第22-23页 |
2.5.2 心电图的诊断 | 第23页 |
2.6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小波理论基础 | 第24-29页 |
3.1 引言 | 第24页 |
3.2 小波变换及重构 | 第24-26页 |
3.2.1 连续小波变换及重构 | 第24-25页 |
3.2.2 离散小波变换及重构 | 第25页 |
3.2.3 二进制小波变换及重构 | 第25-26页 |
3.3 多分辨率分析及Mallat算法 | 第26-28页 |
3.3.1 小波变换与多分辨率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3.2 Mallat算法 | 第27-28页 |
3.4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心电图噪声抑制 | 第29-42页 |
4.1 引言 | 第29页 |
4.2 小波变换在信号去噪中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4.3 心电图工频干扰与肌电干扰的抑制 | 第30-36页 |
4.3.1 噪声信号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| 第30-31页 |
4.3.2 现有的抑制工频干扰与肌电干扰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4.3.3 小波变换抑制工频干扰与肌电干扰 | 第32-36页 |
4.4 心电图基线漂移的抑制 | 第36-41页 |
4.4.1 噪声信号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| 第36-37页 |
4.4.2 现有的抑制基线漂移的方法 | 第37页 |
4.4.3 小波变换抑制基线漂移 | 第37-41页 |
4.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心电图特征检测 | 第42-56页 |
5.1 引言 | 第42页 |
5.2 小波分析检测信号奇异性 | 第42-44页 |
5.3 心电图QRS波群检测 | 第44-52页 |
5.3.1 QRS波群特点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3.2 现有的检测QRS波群的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3.3 小波变换检测QRS波群 | 第46-52页 |
5.4 心电图P、T波检测 | 第52-55页 |
5.4.1 P、T波特点分析 | 第52页 |
5.4.2 P、T波检测的方法 | 第52-55页 |
5.5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六章 心律失常自动分析技术的研究 | 第56-69页 |
6.1 引言 | 第56页 |
6.2 心律失常简述 | 第56-60页 |
6.2.1 心律失常的形成 | 第56-57页 |
6.2.2 冲动起源异常心律失常的分类 | 第57-58页 |
6.2.3 冲动起源异常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| 第58-60页 |
6.3 分类技术在心电图自动分析中的应用 | 第60-61页 |
6.3.1 神经网络分类 | 第60页 |
6.3.2 贝叶斯分类 | 第60-61页 |
6.3.3 K近邻分类 | 第61页 |
6.4 基于决策树的心律失常自动分析 | 第61-67页 |
6.4.1 决策树方法简述 | 第61-63页 |
6.4.2 心律失常特征预处理 | 第63-65页 |
6.4.3 决策树的构建 | 第65-67页 |
6.5 小结 | 第67-69页 |
结束语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