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页 |
前言 | 第12页 |
正文 | 第12-4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0页 |
·载菌赤眼蜂的有效性检验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同位素示踪 | 第16页 |
·室内条件下赤眼蜂携菌防效测定 | 第16页 |
·防玉米螟所用BT粉剂量的测定 | 第16-17页 |
·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材料 | 第17-18页 |
·赤眼蜂寄主昆虫的饲养 | 第17页 |
·供试赤眼蜂的提供 | 第17页 |
·玉米螟致病菌的收集 | 第17-18页 |
·毒力试验 | 第18页 |
·载菌方式的筛选 | 第18页 |
·载菌量的测定 | 第18-19页 |
·携带昆虫致病菌的赤眼蜂寿命及寄生潜能 | 第19页 |
·半自然条件下载菌蜂的防治效果 | 第19页 |
·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评价 | 第19-20页 |
·菌株选取 | 第1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室内及半自然条件下放蜂装置的研制 | 第20页 |
2 试验结果 | 第20-38页 |
·载菌赤眼蜂的有效性检验研究 | 第20-24页 |
·同位素示踪 | 第20页 |
·检测结果 | 第20页 |
·利用HF-408自动定标器检测原理 | 第20页 |
·室内条件下赤眼蜂携菌防效测定 | 第20-24页 |
·室内载菌蜂防防螟,幼虫死亡率及孵化率 | 第21页 |
·BT浓度对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死亡率 | 第21页 |
·不同浓度BT液喷不同卵期的卵后,玉米螟幼虫的残废率和孵化率,见表4 | 第21-24页 |
·载菌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4-28页 |
·优势菌种的筛选 | 第24-26页 |
·载菌方式的筛选 | 第26-28页 |
·不同载菌方式下,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和寄生率 | 第26页 |
·不同载菌方式所载菌量的测定结果 | 第26页 |
·载菌方式筛选结果 | 第26-28页 |
·BT对赤眼蜂的寿命及寄生潜能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·载菌蜂的死亡率及寿命 | 第28-30页 |
·温度对载菌蜂死亡率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湿度对载菌蜂死亡率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湿度对载菌蜂寿命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湿度对载菌蜂寿命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·载菌蜂的寄生潜能 | 第30-31页 |
·不同湿度对载菌蜂的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不同温度对载菌蜂的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半自然条件下载菌蜂的防治效果 | 第31-33页 |
·赤眼蜂携带不同的昆虫致病菌在半自然条件下的寄生率 | 第31-32页 |
·半自然条件下载菌蜂防治玉米螟引发的幼虫死亡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载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评价 | 第33-35页 |
·自然条件下载菌蜂的寄生率调查 | 第33-34页 |
·自然条件下放蜂后放蜂与未放蜂之间在虫口减退率比较 | 第34-35页 |
·室内及半自然条件下放蜂装置的设计 | 第35-38页 |
·使用原理 | 第35页 |
·使用方法 | 第35页 |
·放蜂器的构造 | 第35-38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38-40页 |
4 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