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-20页 |
| ·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| 第13-14页 |
| ·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| 第15-17页 |
| ·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| 第15-16页 |
| ·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| 第16页 |
| ·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| 第16页 |
| ·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| 第16页 |
| ·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| 第16页 |
| ·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及其存在问题 | 第17-20页 |
| ·藻类的控制 | 第17页 |
| ·底泥治理 | 第17-20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0-26页 |
| ·仪器 | 第20页 |
| ·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·样品的采集 | 第21页 |
| ·水网藻(Hydrodictyon reticulatum)培养 | 第21页 |
| ·微藻培养 | 第21页 |
| ·底泥样品 | 第21页 |
| ·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| ·叶绿素铜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| ·叶绿素铜钠的制备 | 第22页 |
| ·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酸碱度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·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活性氧的测定及光敏剂的筛选 | 第23页 |
| ·培养液中氮、磷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底泥中氮、磷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藻体内叶绿素a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6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51页 |
| ·利用叶绿素衍生物进行藻类控制的研究 | 第26-39页 |
| ·叶绿素铜钠光敏剂进行藻类控制的试验 | 第26-30页 |
| ·利用叶绿素铜控制藻类的试验 | 第30-39页 |
| ·太湖(五里湖、梅梁湖)底泥理化性质及营养释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太湖底泥不同粒径的百分比及各粒径下的氮磷含量 | 第39-41页 |
| ·不同水土比条件下底泥营养释放的差异 | 第41-43页 |
| ·在好氧,厌氧条件下底泥氮磷营养释放的差异 | 第43-45页 |
| ·不同粒级底泥在不同水土比条件下磷营养释放对比 | 第45页 |
| ·太湖底泥疏浚的生态效果实验模拟 | 第45-48页 |
| ·水网藻对微藻的生化他感作用及其可应用性评价 | 第48-51页 |
| 第四章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