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文学读解教学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中学文学读解教学的历史与现实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文学多元读解教学的理论界定 | 第11-13页 |
一、读解与理解 | 第11页 |
二、文学读解 | 第11-12页 |
三、文学多元读解教学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中学文学读解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3-19页 |
一、历史回顾 | 第13-16页 |
二、现状分析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探索文学读解多元意义生成的途径 | 第19-37页 |
第一节 语文文学读解的本质和价值 | 第19-25页 |
一、文学读解的本质 | 第19-21页 |
二、文学多元读解的价值 | 第21-22页 |
三、语文文学读解的本质 | 第22-24页 |
四、语文文学多元读解的价值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 | 第25-30页 |
一、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| 第25-26页 |
二、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| 第26-28页 |
三、形象意义、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| 第28页 |
四、个体层面、社会层面与文化层面 | 第28-29页 |
五、当代层面与历史层面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细读文本的三个要素 | 第30-37页 |
一、文体与意义读解 | 第30-33页 |
二、结构与意义读解 | 第33-34页 |
三、语言与意义读解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建构文学多元读解的教学形态 | 第37-55页 |
第一节 中学语文文学读解的心理学基础 | 第37-41页 |
一、文学读解的心理过程 | 第37-40页 |
二、中学生的读解心理特征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对话理论与文学读解教学 | 第41-45页 |
一、对话理论的内涵 | 第41-42页 |
二、对话理论与读解教学 | 第42-45页 |
第三节 构建对话式的文学读解教学形态 | 第45-51页 |
一、架构多种对话形式 | 第45-47页 |
二、设置恰当的对话话题 | 第47-49页 |
三、培养学生的创新读解能力 | 第49-51页 |
第四节 学生读解能力的评价 | 第51-55页 |
一、多元的读解能力 | 第51-52页 |
二、多元的评价方式 | 第52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