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(英文摘要)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序言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副热带高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| ·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·资料简介 | 第14页 |
| ·理论和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第三章 98年西太副高双脊线及其对夏季长江流域“二度梅”的影响 | 第18-27页 |
| ·引言 | 第18-19页 |
| ·副高双脊线概念的提出 | 第19页 |
| ·1998年7月西太副高双脊线的若干特征 | 第19-22页 |
| ·1998年7月西太副高双脊线的发生发展及对夏季长江流域“二度梅”的作用 | 第22-25页 |
| ·西太副高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26-27页 |
| 第四章 北半球副高双脊线的气候统计特征 | 第27-32页 |
| ·引言 | 第27页 |
| ·副高双脊线事件的分布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·西太副高双脊线事件的若干特征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30-32页 |
| 第五章 典型西太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分析 | 第32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32页 |
| ·几次典型副高双脊线过程概况 | 第32-34页 |
| ·典型副高双脊线的若干特征 | 第34-35页 |
| ·典型副高双脊线的演变特征 | 第35-37页 |
| ·副高双脊线的维持与中国东部雨型的配置关系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和讨论 | 第38-40页 |
|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| 第40-4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0-41页 |
| ·问题和展望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| 论文附图 | 第47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