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
引言 | 第1-14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4-27页 |
一、 研究对象 | 第14-20页 |
(一) 病例来源 | 第14页 |
(二) 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(三) 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标准 | 第15页 |
(四)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5-16页 |
(五)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6页 |
(六) 剔除病例标准 | 第16页 |
(七) 临床资料 | 第16-20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(一) 实验方法 | 第20页 |
(二) 观察指标 | 第20-21页 |
(三) 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1页 |
(四) 统计方法 | 第21页 |
三、 研究结果 | 第21-27页 |
(一) 综合疗效 | 第21-23页 |
(二)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| 第23-24页 |
(三) 体征改善情况 | 第24-25页 |
(四) 前列腺液常规改善比较 | 第25页 |
(五) 细菌培养结果比较 | 第25页 |
(六) 不良反应 | 第25-26页 |
(七) 剔除病例及原因 | 第26-27页 |
实验研究 | 第27-32页 |
一、 体外抑菌实验 | 第27-28页 |
(一) 材料 | 第27页 |
(二) 方法 | 第27页 |
(三) 实验结果 | 第27-28页 |
二、 对大鼠实验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(一) 材料 | 第28页 |
(二) 方法 | 第28-29页 |
(三) 实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
三、 对KM小鼠的镇痛实验 | 第30-32页 |
(一) 材料 | 第30页 |
(二) 方法 | 第30页 |
(三) 结果 | 第30-32页 |
讨论 | 第32-42页 |
一、 病因病机分析 | 第32-34页 |
(一) 中医对男性及前列腺的认识 | 第32-33页 |
(二) 病因分析 | 第33页 |
(三) 气机升降失调是病机关键 | 第33页 |
(四) 败精湿浊为标,小便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 | 第33-34页 |
二、 治则治法分析 | 第34-35页 |
(一) 升清降浊法治疗CP的中医理论依据 | 第34-35页 |
(二) 急则治其标,辅以补肾健脾之品 | 第35页 |
三、 方药分析 | 第35-37页 |
四、 现代药理分析 | 第37-40页 |
(一) 抑菌作用 | 第37页 |
(二) 抗炎作用 | 第37页 |
(三) 对微循环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(四) 利尿作用 | 第38页 |
(五) 镇痛作用 | 第38页 |
(六) 抗氧化作用 | 第38页 |
(七) 对免疫系统作用 | 第38-39页 |
(八) 升清降浊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| 第39-40页 |
五、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(一) 综合疗效好 | 第40页 |
(二) 疼痛及排尿异常等症状改善显著 | 第40页 |
(三) 前列腺液常规改善明显 | 第40页 |
(四) 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| 第40页 |
(五) 不良反应分析 | 第40-41页 |
六、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(一)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(二) 大鼠实验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影响的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(三) KM 小鼠镇痛实验的分析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页 |
附录一、 综述 | 第46-50页 |
附录二、 病理切片(附图)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