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川市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与综合区划研究
1 绪论 | 第1-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6-7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| 第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7-9页 |
2 铜川市区域地质环境 | 第9-14页 |
·区域自然地理 | 第9-11页 |
·位置与交通 | 第9-10页 |
·经济概况 | 第10页 |
·人文与气候 | 第10-11页 |
·区域地质条件 | 第11-14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1页 |
·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| 第11页 |
·水文地质 | 第11-14页 |
3 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 | 第14页 |
·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 | 第14-16页 |
4 灾变机理研究 | 第16-27页 |
·研究区地质灾害系统分析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区斜坡地质灾害灾变机理分析 | 第18-24页 |
·斜坡地质灾害的变形因素分析 | 第18-20页 |
·黄土滑坡的灾变过程分析 | 第20-22页 |
·黄土崩塌的灾变过程分析 | 第22-24页 |
·矿区开采塌陷灾变机理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采空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开采塌陷的形成过程 | 第25-26页 |
·采空塌陷的成因机制 | 第26-27页 |
5 稳定性评价 | 第27-39页 |
·斜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| 第27-3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·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28页 |
·斜坡灾害稳定性评价过程 | 第28-32页 |
·开采塌陷稳定性评价 | 第32-3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2页 |
·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32-39页 |
6 综合区划研究 | 第39-5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9-40页 |
·区划原则与要求 | 第40页 |
·区划的原则 | 第40页 |
·区划的要求 | 第40页 |
·区划的方法与步骤 | 第40-50页 |
·区划方法的选取 | 第40-44页 |
·综合区划过程 | 第44-50页 |
7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| 第50-54页 |
·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| 第50-52页 |
·斜坡地质灾害的防治 | 第50-51页 |
·矿区采空塌陷的防治 | 第51页 |
·窑洞民居的防灾措施 | 第51-52页 |
·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| 第52-54页 |
·加强领导,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 | 第52页 |
·合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| 第52页 |
·加强研究区重点地质灾害的管理工作 | 第52-53页 |
·加强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力度 | 第53-54页 |
8 主要结论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