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引言 | 第8-31页 |
一、 研究现状、对象及方法 | 第8-21页 |
二、 选题的学术、现实意义 | 第21-22页 |
三、 战前上海银行公会简况 | 第22-26页 |
四、 1937-1945年的上海银行公会运作的背景 | 第26-31页 |
上篇 1937年至1941年的上海银行公会 | 第31-156页 |
第一章 银行公会的内部变化 | 第31-48页 |
第一节 人事及会员行的变动 | 第31-39页 |
一、 “八一三”事变后的人事调整 | 第31-36页 |
二、 吸纳会员行 | 第36-39页 |
第二节 银行公会与战时银行业制度建设 | 第39-44页 |
一、 沿用《上海银行公会章程》 | 第39-40页 |
二、 对行业营业规则的修订 | 第40-43页 |
三、 会员行遵循的战时金融法规及制度 | 第43-44页 |
小结 | 第44-48页 |
第二章 银行公会与太平洋战争前的上海金融市场 | 第48-156页 |
第一节 公会与“八一三”时期市场的稳定 | 第48-67页 |
一、 辅助遵行战时安定金融法规 | 第48-57页 |
二、 主动协助限制外汇供应 | 第57-60页 |
三、 组织会员行认购救国公债 | 第60-63页 |
四、 证券交割的磋商 | 第63-67页 |
第二节 银行公会与孤岛时期的金融市场 | 第67-90页 |
一、 调剂资金 | 第67-69页 |
二、 限制汇划贴水 | 第69-75页 |
三、 组织应对政府二次限制提存令 | 第75-81页 |
四、 调剂沪市辅币 | 第81-83页 |
五、 准备执行财政当局的管理银行法令 | 第83-90页 |
第三节 参与抵制日伪的金融破坏 | 第90-106页 |
一、 银行公会与抗战初期的中日货币战 | 第92-93页 |
二、 拒用联银券 | 第93-96页 |
三、 禁用华兴券及制止伪钞汇兑 | 第96-100页 |
四、 拒绝行使中储券 | 第100-102页 |
五、 对国民政府离沪提议之反应 | 第102-106页 |
第四节 为同业利益与有关方面交涉 | 第106-127页 |
一、 储蓄存款保证准备诸问题 | 第106-110页 |
二、 会员行领券合约延期 | 第110-114页 |
三、 公债本息偿付 | 第114-118页 |
四、 应对所得税催缴 | 第118-127页 |
小结 | 第127-156页 |
下篇 1941年至1945年的上海银行公会 | 第156-225页 |
第一章 完全沦陷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概况 | 第156-175页 |
第一节 银行公会的内部变化 | 第156-166页 |
一、 上海银钱业同业会员临时联合委员会 | 第156-157页 |
二、 改组为上海特别市银行业同业公会 | 第157-163页 |
三、 行业制度与内部机构的变动 | 第163-166页 |
第二节 银行入会与经费收支 | 第166-171页 |
一、 会员行的增多 | 第166-169页 |
二、 公会的经费问题 | 第169-171页 |
小结 | 第171-175页 |
第二章 银行公会与完全沦陷时期的上海金融市场 | 第175-225页 |
第一节 公会与日伪当局对银行业的控制 | 第175-192页 |
一、 应对日伪的驱逐法币政策 | 第175-182页 |
二、 组织因应管理金融机构法令 | 第182-187页 |
三、 对强化上海金融机构业务纲要的回应 | 第187-192页 |
第二节 公会与银钱业业务的运转 | 第192-203页 |
一、 恢复银行业务的努力 | 第192-198页 |
二、 呼吁明确各行庄隶属机关 | 第198-200页 |
三、 领券合约清理 | 第200-203页 |
第三节 办理债税认缴及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| 第203-212页 |
一、 组织承销伪公债券 | 第203-205页 |
二、 在缴税方面的应付 | 第205-212页 |
小结 | 第212-225页 |
结语 | 第225-231页 |
附录: | 第231-272页 |
图表索引 | 第231-232页 |
上海银行公会(1937-1945)大事记 | 第232-265页 |
论文参考书目 | 第265-272页 |
声明 | 第2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