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评价及恢复重建研究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1页 |
| ·立题依据及意义 | 第7-9页 |
| ·立题依据 | 第7-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| 第9页 |
| ·论文框架 | 第9-11页 |
| 第二章 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 | 第11-22页 |
| ·恢复生态学相关定义 | 第11-12页 |
| ·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| 第12-17页 |
| ·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8-19页 |
| ·干热河谷成因及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| ·干旱河谷的概念及成因 | 第19-20页 |
| ·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地学信息图谱 | 第22-23页 |
| ·地学信息图谱概念模型及其构造 | 第23-25页 |
| ·退化生态系统评价分级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| ·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方案确定 | 第27-29页 |
| 第四章 研究区背景及生态退化机制 | 第29-43页 |
| ·元谋干热河谷区概况 | 第29-34页 |
| ·自然地理特征 | 第29-33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33-34页 |
| ·生态环境特征 | 第34-39页 |
| ·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 | 第34-35页 |
| ·生态环境退化 | 第35-39页 |
| ·生态环境退化机制 | 第39-43页 |
| ·自然原因 | 第39页 |
| ·人为原因 | 第39-43页 |
| 第五章 退化生态系统评价 | 第43-59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3-51页 |
| 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| 第43-44页 |
| ·单因子指标选择及分级 | 第44-51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| 第51-53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53-56页 |
| ·叠加分析 | 第53页 |
| ·等级划分 | 第53-56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| 第59-68页 |
| ·生态恢复的目标、原则和理论指导 | 第59-63页 |
| ·生态恢复的目标 | 第59-61页 |
| 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 | 第61-62页 |
| 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| 第62-63页 |
| ·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恢复重建研究 | 第63-64页 |
| ·极强度退化类型 | 第63页 |
| ·强度退化类型 | 第63-64页 |
| ·中度退化类型 | 第64页 |
| ·轻度退化类型 | 第64页 |
| ·无明显度退化类型 | 第64页 |
| ·小流域生态恢复模式 | 第64-68页 |
| 第七章 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·结论 | 第68页 |
| ·论文创新点 | 第68-69页 |
| ·论文不足及展望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75-76页 |
| 声明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