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创性声明 | 第1页 |
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,重点解决的问题,独创或新颖之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·重点解决的问题 | 第13页 |
·独创或新颖之处 | 第13-14页 |
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4-47页 |
·林分结构研究 | 第14-37页 |
·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| 第16-30页 |
·空间分布格局的种类 | 第16-19页 |
·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5页 |
·与距离有关的空间格局指数 | 第25-30页 |
·林分空间结构 | 第30-37页 |
·混交度 | 第31-33页 |
·大小分化度和大小比数 | 第33-34页 |
·角尺度 | 第34-37页 |
·阔叶红松林研究 | 第37-43页 |
·阔叶红松林分布 | 第37-38页 |
·阔叶红松林更新研究 | 第38-41页 |
·主伐与更新研究 | 第38-39页 |
·林隙更新研究 | 第39-41页 |
·阔叶红松林结构研究 | 第41-43页 |
·森林演替研究及研究方法 | 第43-47页 |
·森林演替研究 | 第43-45页 |
·研究演替的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同一地域的研究 | 第45页 |
·并列比较 | 第45-47页 |
3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47-53页 |
·研究地概况 | 第47-48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47-48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47页 |
·地貌 | 第47页 |
·气候 | 第47页 |
·土壤 | 第47-48页 |
·调查地点及其林分概况 | 第4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8-53页 |
·标准地设置及调查 | 第48-49页 |
·数据处理步骤和方法 | 第49-53页 |
·标准地面积求算 | 第49-51页 |
·计算空间结构参数 | 第51-52页 |
·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的样方设计和统计 | 第52-53页 |
4 蛟河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研究 | 第53-74页 |
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| 第53-72页 |
·林分基本结构 | 第53-57页 |
·树种组结构特征 | 第57-62页 |
·树种组的划分及其组成 | 第57-59页 |
·各树种组的结构特征 | 第59-62页 |
·直径分布 | 第62-66页 |
·林层划分 | 第66-72页 |
·林层的划分 | 第67-68页 |
·各林班林木树高分布特征 | 第68-71页 |
·各树种组在不同林层中的分布特征 | 第71-72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72-74页 |
·结论 | 第72-73页 |
·讨论 | 第73-74页 |
5 林木空间格局分析 | 第74-81页 |
·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74-79页 |
·聚集性指数法 | 第74-76页 |
·距离法 | 第76-79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79-81页 |
·结论 | 第79-80页 |
·讨论 | 第80-81页 |
6 空间结构参数与模拟采伐 | 第81-123页 |
·空间结构单元大小的确定 | 第81-83页 |
·标准角的选择和分布判定 | 第83-86页 |
·标准角的选择 | 第83-85页 |
·分布判别标准 | 第85-86页 |
·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 | 第86-109页 |
·结构单元的距离尺度 | 第86-87页 |
·阔叶红松林的混交度 | 第87-93页 |
·各林班不同树种混交度及其频率分布 | 第88-92页 |
·不同林班林分的混交度 | 第92-93页 |
·阔叶红松林的大小比数 | 第93-101页 |
·各林班各树种树高大小比数 | 第95-97页 |
·各林班各树种直径大小比数 | 第97-98页 |
·树高大小比数与直径大小比数的关系 | 第98-101页 |
·阔叶红松林的角尺度 | 第101-103页 |
·阔叶红松林的林层比 | 第103-109页 |
·林层比的概念 | 第103页 |
·林层比(S_i)的性质及其含义 | 第103-104页 |
·典型复层林的林层比 | 第104-105页 |
·各林班林层比及其频率分布 | 第105-109页 |
·结构参数在采伐木选择(模拟采伐)中的应用 | 第109-120页 |
·53林班采伐木的选择 | 第109-114页 |
·52林班采伐木的选择 | 第114-117页 |
·稳定群落时期疏伐木的选择 | 第117-12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120-123页 |
·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·讨论 | 第121-123页 |
7 结论与讨论 | 第123-127页 |
·结论 | 第123-125页 |
·讨论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