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稻病虫害论文

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评价及致害性变异研究

前言第1-4页
中文摘要第4-9页
第1章 文献综述第9-20页
 1 主要害虫生物型的发生第9-10页
 2 害虫生物型遗传研究的新动向第10-12页
   ·关于生物型概念的探讨第10-11页
   ·生物型遗传研究对象的变化第11页
   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害虫生物型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11-12页
 3 害虫生物型的遗传和变异机制第12-18页
   ·黑森瘿蚊第12-13页
   ·麦二叉蚜第13-14页
   ·褐飞虱第14-16页
   ·稻瘿蚊第16-17页
   ·烟粉虱第17-18页
 4 结束语第18-20页
第2章 基本材料与方法第20-22页
 1 供试水稻品种第20页
 2 供试昆虫第20页
 3 褐飞虱蜜露与体重增量的测定方法第20页
 4 数据分析方法第20-22页
第3章 应用贝叶斯理论推断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第22-31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23页
     ·供试水稻品种第23页
     ·供试昆虫第23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水稻苗期受害评价第23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率及产卵量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雌成虫腹部发育的观察第23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雌成虫蜜露排泄量与虫体增重的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方法第24页
   ·贝叶斯理论简介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基本概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概率加法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概率乘法律第25页
     ·贝叶斯概率第25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·褐飞虱TN1种群在Mudgo上的群体致害性第25-27页
     ·水稻苗期受害的评价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率及产卵量测定第26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腹部发育的观察第26页
     ·褐飞虱TN1种群中不能致害Mudgo个体的概率第26-27页
   ·用贝叶斯理论推断褐飞虱致害性指标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用贝叶斯理推断断蜜露排泄量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用贝叶斯理论诊断虫体增重第28-29页
 3 讨论第29-31页
第4章 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遗传变异的研究第31-42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·供试水稻品种第31页
     ·供试昆虫第31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·蜜露测定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·亲本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·杂交F_1代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32页
     ·杂交F_2代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32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方法第32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32-40页
   ·亲本雌成虫致害力测定第32-37页
   ·杂交F_1代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37-38页
   ·自交F_2代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38-40页
 3 小结与讨论第40-42页
第5章 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:致害性与性别的关系第42-49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42页
     ·供试水稻品种第42页
     ·供试昆虫第42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蜜露与体重增量的测定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·杂交F_1代雌成虫致害力的测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方法第43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·杂交F_1代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·杂交F_1代雌成虫体重增量分析第45-47页
 3 小结与讨论第47-49页
第6章 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致害性的检测第49-54页
 1 材料和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·供试水稻品种第49页
   ·供试昆虫第49页
   ·基本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·致害性的测定第50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·不同接虫顺序鉴定结果的比较第50-51页
   ·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不同世代间致害性的比较第51页
 3 小结与讨论第51-54页
第7章 总讨论第54-57页
 1 褐飞虱致害性指标的评价第54页
 2 稻褐飞虱致害性的变异规律第54-55页
 3 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5页
英文摘要第65-67页
附录第67-68页
致谢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
下一篇:维拉帕米对耐恩诺沙星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