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1页 |
·林地土壤质量概念 | 第12-13页 |
·土壤质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3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| 第21-31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8页 |
·实验样地的设置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| 第21-23页 |
·优势木平均木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测定 | 第23页 |
·凋落量及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施肥实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·土壤养分的测定 | 第25-27页 |
·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土壤酸度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土壤氨基酸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凋落物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总体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 | 第31-42页 |
·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变化 | 第32-39页 |
·腐殖酸碳量的变化 | 第32-34页 |
·胡敏酸组分(HA)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富里酸组分(FA)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·胡敏素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HA/FA比值的变化 | 第37-39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、腐殖质组成与林龄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土壤酸度质量的变化规律及与磷形态的相关关系 | 第42-64页 |
·土壤活性酸(pH值)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·土壤交换性酸的变化 | 第44-52页 |
·交换性氢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交换性铝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·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交换性铝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土壤活性酸对交换性铝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·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变化 | 第52页 |
·交换性酸与总酸度比值的变化 | 第52-54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与林龄的关系 | 第54页 |
·土壤腐殖质组成对土壤酸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土壤酸度质量的变化与磷形态的相关关系 | 第55-60页 |
·土壤酸度质量的变化与磷有效性的相关关系 | 第55-58页 |
·土壤酸度质量的变化与土壤无机磷形态的相关关系 | 第58-60页 |
·土壤酸度质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相关关系 | 第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土壤生物质量的变化规律 | 第64-79页 |
·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的变化 | 第64-70页 |
·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 | 第64-65页 |
·土壤真菌数量的变化 | 第65-66页 |
·土壤放线菌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| 第66-68页 |
·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| 第68-70页 |
·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林龄的关系 | 第70页 |
·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0-76页 |
·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0-72页 |
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2-73页 |
·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3页 |
·转化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3-74页 |
·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| 第74-75页 |
·酶的活性与林龄的关系 | 第75-76页 |
·小结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土壤养分质量的变化规律 | 第79-105页 |
·土壤有机氮-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| 第79-80页 |
·土壤水解氮含量变化 | 第80-81页 |
·土壤磷形态变化 | 第81-97页 |
·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化 | 第82-83页 |
·土壤有机磷总量的变化 | 第83-84页 |
·土壤有机磷形态、有效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| 第84-88页 |
·土壤无机磷总量的变化 | 第88页 |
·土壤无机磷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 | 第88-92页 |
·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| 第92-93页 |
·土壤磷形态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| 第93-95页 |
·土壤磷形态与林龄的关系 | 第95-96页 |
·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·二代林土壤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| 第97页 |
·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| 第97-100页 |
·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5页 |
第七章 土壤物理质量的变化规律 | 第105-108页 |
·土壤容重的变化 | 第105页 |
·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 | 第105-106页 |
·土壤孔隙度的变化 | 第106-107页 |
·小结 | 第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08页 |
第八章 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08-118页 |
·土壤磷形态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08-112页 |
·土壤全磷、无机磷形态与磷酸酶活性相关关系 | 第108-110页 |
·土壤有机磷形态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0-111页 |
·土壤磷形态与土壤转化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1-112页 |
·土壤有机质、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2-116页 |
·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2-115页 |
·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5-116页 |
·土壤水解氮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| 第116页 |
·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18页 |
第九章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18-137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质量主分量分析 | 第119-127页 |
·幼龄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0-122页 |
·中龄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·近熟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·成熟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·二代幼龄林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7页 |
·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质量的主分量分析 | 第127-135页 |
·小结 | 第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37页 |
第十章 人工林林地生产力的变化 | 第137-144页 |
·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 | 第137-138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 | 第137页 |
·落叶松二代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 | 第137-138页 |
·不同森林类型平均优势木生物量的变化 | 第138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平均优势木生物量 | 第138页 |
·落叶松二代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生物量 | 第138页 |
·不同森林类型平均优势木生长量的变化 | 第138-142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平均优势木生长量 | 第139页 |
·落叶松二代林的平均优势木生长量 | 第139-142页 |
·小结 | 第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44页 |
第十一章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模型 | 第144-148页 |
·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养分与林木生长量的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·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量与土壤质量主分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·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48页 |
第十二章 林地土壤质量调控措施 | 第148-170页 |
·生物调控措施 | 第148-161页 |
·人工促进天然混交 | 第148-153页 |
·营造针阔混交林 | 第153-161页 |
·林地施肥调控措施 | 第161-167页 |
·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62页 |
·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162-165页 |
·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| 第165-166页 |
·施肥对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| 第166页 |
·土壤肥力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| 第166-167页 |
·小结 | 第167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0页 |
第十三章 结论 | 第170-176页 |
·结论 | 第170-174页 |
·讨论与建议 | 第174-176页 |
致谢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