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1 前言 | 第8-17页 |
1.1 PCD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| 第8页 |
1.2 PCD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| 第8-9页 |
1.3 植物PCD的诱导 | 第9-10页 |
1.4 植物PCD的检测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5 植物PCD的分子机制与调控 | 第13-17页 |
1.5.1 与植物PCD相关的基因 | 第13-14页 |
1.5.2 与植物PCD相关的蛋白酶 | 第14-15页 |
1.5.3 植物PCD过程的信号传导 | 第15-17页 |
2 Ce~(4+)诱导的花生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检测 | 第17-3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1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17-18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6页 |
2.2.1 不同浓度Ce~(4+)处理培养不同时间对花生悬浮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2.2.2 Ca~(2+)、Mg~(2+)和Zn~(2+)处理对花生悬浮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3 Hoechst-PI-SDH三重染色结果 | 第23-24页 |
2.2.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| 第24-25页 |
2.2.5 Ce~(4+)胁迫对花生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2.6 Ce~(4+)胁迫对花生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 讨论 | 第26-30页 |
3 Ce~(4+)诱导的紫球藻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对紫球藻多糖产量的影响 | 第30-3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1 DNAladder检测结果 | 第32页 |
3.2.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| 第32页 |
3.2.3 Ce~(4+)胁迫对紫球藻细胞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2.4 Ce~(4+)胁迫对紫球藻细胞多糖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3 讨论 | 第34-36页 |
4 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图版说明 | 第43-45页 |
图版 | 第45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