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9-38页 |
| §1.1 引言 | 第19页 |
| §1.2 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| 第19-27页 |
| ·地面跟踪卫星 | 第20-22页 |
| ·卫星雷达测高 | 第22-25页 |
| ·卫星跟踪卫星 | 第25-27页 |
| ·卫星重力梯度 | 第27页 |
| §1.3 卫星跟踪卫星技术进展 | 第27-30页 |
| §1.4 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| 第30-37页 |
| ·可以获得的各个频段的重力资料及其局限性 | 第30-34页 |
| ·问题的解答 | 第34-37页 |
| §1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2章 卫星跟踪卫星确定地球引力场的理论参考系统 | 第38-55页 |
| §2.1 时间参考系统 | 第38-39页 |
| §2.2 坐标参考系统 | 第39-45页 |
| ·协议惯性坐标系(CIS) | 第40-42页 |
| ·瞬时平赤道坐标系(MDS) | 第42页 |
| ·瞬时真赤道坐标系(TDS) | 第42-43页 |
| ·协议地面坐标系(CTS) | 第43-44页 |
| ·卫星轨道坐标系(RTN) | 第44页 |
| ·卫星固联坐标系(SBF) | 第44-45页 |
| ·有效载荷坐标系(IFX) | 第45页 |
| §2.3 力模型 | 第45-54页 |
| ·保守力摄动 | 第46-51页 |
| ·非保守力摄动 | 第51-53页 |
| ·经验摄动 | 第53-54页 |
| §2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3章 替代加速度 | 第55-67页 |
| §3.1 基本术语 | 第55-57页 |
| §3.2 星载加速度计测量的基本原理 | 第57-58页 |
| §3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8-60页 |
| §3.4 星载加速度计数据分析 | 第60-66页 |
| ·星载加速度计性能 | 第60-61页 |
| ·实测数据分析 | 第61-66页 |
| §3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4章 卫星跟踪卫星观测量 | 第67-102页 |
| §4.1 卫星跟踪卫星(SST)的基本配置 | 第67-70页 |
| ·SST-hl配置 | 第67-69页 |
| ·SST-ll配置 | 第69-70页 |
| §4.2 卫星跟踪卫星观测量与地球引力位的关系 | 第70-85页 |
| ·数值方法 | 第70-74页 |
| ·SST状态矢量的变分方程 | 第74-75页 |
| ·解析方法 | 第75-85页 |
| §4.3 与SST观测量分析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| 第85-88页 |
| ·地球重力场信号波长的划分 | 第85-86页 |
| ·频率 | 第86-88页 |
| §4.4 观测量的功率谱 | 第88-99页 |
| ·基本量的频谱 | 第88-90页 |
| ·KBR系统 | 第90-95页 |
| ·ACC系统 | 第95-96页 |
| ·GPS系统 | 第96-99页 |
| ·SST观测量的最大熵谱分析 | 第99页 |
| §4.5 SST卫星轨道的地面覆盖 | 第99-101页 |
| §4.6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| 第5章 卫星跟踪卫星模拟系统 | 第102-114页 |
| §5.1 设计指标 | 第102页 |
| §5.2 卫星跟踪卫星模拟系统SSTSIMU | 第102-104页 |
| §5.3 卫星跟踪卫星性能分析模块RESSIMU | 第104-112页 |
| ·KBR系统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| ·卫星高度分析 | 第107页 |
| ·卫星间距离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| ·SST恢复地球重力场引力位系数性能分析 | 第108页 |
| ·SST恢复大地水准面和重力异常性能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| 5 3 6 ACC系统性能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| ·GPS系统性能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| §5.4 卫星跟踪卫星时间性能分析模块TIMERES | 第112-113页 |
| §5.5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| 第6章 卫星跟踪卫星确定地球引力场的实现 | 第114-149页 |
| §6.1 高低卫星跟踪卫星模式 | 第114-124页 |
| ·系统组成 | 第115-118页 |
| ·科学数据及用途 | 第118-121页 |
| ·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| 第121-124页 |
| ·结论 | 第124页 |
| §6.2 低低卫星跟踪卫星模式 | 第124-148页 |
| ·系统组成 | 第124-127页 |
| ·俯仰角(Pitch)模拟 | 第127-128页 |
| ·SST观测量模拟分析 | 第128-145页 |
| ·SST地面覆盖 | 第145-147页 |
| ·结论 | 第147-148页 |
| §6.3 本章小结 | 第148-149页 |
| 第7章 未来我国发展卫星重力技术的参考模式 | 第149-153页 |
| §7.1 地球重力场的科学需求 | 第149-150页 |
| §7.2 卫星跟踪卫星计划总体系统构成 | 第150-152页 |
| ·空间部分 | 第150-151页 |
| ·地面监控部分 | 第151页 |
| ·科学数据管理部分 | 第151页 |
| ·用户部分 | 第151-152页 |
| §7.3 卫星跟踪卫星配置及对关键有效载荷的要求 | 第152页 |
| §7.4 行星大地测量中SST模式的使用 | 第152-153页 |
| 结束语 | 第153-156页 |
| 附录 | 第156-157页 |
| 英文缩写 | 第157-1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8-164页 |
| 论文和科研项目情况 | 第164-166页 |
| 后记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