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外文摘要 | 第3-13页 |
第1章 引言:牟宗三的学思历程及本课题的论域、论旨 | 第13-23页 |
·文化悲愿的纯理落实--牟宗三的学思历程 | 第13-16页 |
·“智的直觉”在牟宗三哲学中的定位 | 第16-19页 |
·“智的直觉”--理解牟宗三哲学的关键与瓶颈 | 第17-18页 |
·牟宗三哲学--现代中国哲学发展不可逾越的门径 | 第18-19页 |
·本课题的论域、论旨及方法论基础 | 第19页 |
·牟宗三“智的直觉”理论的方法论内容 | 第19-23页 |
第2章 比较意识中问题意识的凸显--“智的直觉”理论的缘起 | 第23-36页 |
·存有的域限及认知的界限:康德的“智的直觉”思想的提出 | 第23-28页 |
·“现象”(Appcarance)与“物自身”(thing in itself,or chings in tnemseles)的区分 | 第23-25页 |
·“智的直觉”:上帝与人的认识的差异 | 第25-28页 |
·“智的直觉”的现代汉语言哲学语境:牟宗三对智的直觉的关注与引入 | 第28-36页 |
·逻辑的涉指格与存有的涉指格 | 第28-31页 |
·对海德格的反思与疏导 | 第31-36页 |
第3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--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| 第36-51页 |
·“德性所知”与“见闻之知”:智的直觉与儒家 | 第36-40页 |
·无知之知与有知之知:智的直觉与道家 | 第40-44页 |
·智知与识知:智的直觉与佛家 | 第44-47页 |
·牟氏对智的直觉的现代证成 | 第47-51页 |
第4章 在比较哲学的架构中--智的直觉与中西哲学的会通 | 第51-72页 |
·牟氏对中西哲学会通可能性的论证 | 第51-54页 |
·中西哲学会通之几方面 | 第54-69页 |
·现象与物自身的事实划分与超越划分 | 第54-57页 |
·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 | 第57-60页 |
·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 | 第60-65页 |
·圆教与离教,圆善与至善 | 第65-69页 |
·总结:人之有限与无限 | 第69-72页 |
第5章 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奠基--智的直觉与人的超越性 | 第72-93页 |
·与虚无抗争:道德理想主义的现代张扬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 | 第72-79页 |
·与民族虚无抗争 | 第73-76页 |
·与价值虚无抗争 | 第76-79页 |
·道德的形上学(Moral metaphysics)与道德底形上学(Metaphysics of moral):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性扭转 | 第79-85页 |
·道德的形上学和道德底形上学 | 第80-81页 |
·由道德的真实性推至道德理性之无限性 | 第81-85页 |
·智的直觉--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奠基 | 第85-93页 |
·内在与超越 | 第86-88页 |
·即存有即活动 | 第88-90页 |
·即道德即宗教 | 第90-93页 |
第6章 结束语:理想与现实之间 | 第93-103页 |
·本体与方法:智的直觉与直觉 | 第93-95页 |
·理想与现实:对牟氏理论的反省 | 第95-103页 |
·内圣与新外王 | 第96-97页 |
·内在与超越 | 第97-98页 |
·德性与幸福 | 第98-99页 |
·道德与宗教 | 第99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2页 |
独创性声明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