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概述 | 第8-10页 |
1.1.1 传统润滑原理 | 第8-9页 |
1.1.2 纳米润滑及其要求 | 第9-10页 |
1.2 纳米润滑薄膜的特性 | 第10-12页 |
1.2.1 粘着和键合 | 第10-11页 |
1.2.2 耐磨性和自修复特性 | 第11-12页 |
1.3 纳米润滑薄膜的结构 | 第12-14页 |
1.3.1 纳米润滑薄膜的组成 | 第12-13页 |
1.3.2 混合分子膜 | 第13-14页 |
1.4 自组装分子膜及其特性 | 第14-17页 |
1.4.1 烷烃自组装分子膜的摩擦磨损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4.2 金表面烷基硫醇的摩擦特性 | 第15页 |
1.4.3 自组装单分子膜对粗糙固体粘着和变形的影响 | 第15页 |
1.4.4 纳米粒子对自组装分子膜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4.5 液体环境下自组装分子膜的摩擦特性 | 第16-17页 |
1.4.6 评价自组装分子膜优劣的标准 | 第17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APS自组装分子膜的形成机理与形貌特征 | 第19-32页 |
2.1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技术 | 第19-22页 |
2.1.1 工作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1.2 原子力显微镜工作模式 | 第20-22页 |
2.2 硅烷自组装分子膜成膜的理论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1 基体表面羟基化对成膜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2.2 反应物浓度对成膜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3 反应温度对成膜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2.4 溶剂种类对成膜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3 实验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3.1 材料 | 第24页 |
2.3.2 样品的制备 | 第24-26页 |
2.3.3 样品表面的AFM分析 | 第26页 |
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1页 |
2.5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SAMs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| 第32-41页 |
3.1 概述 | 第32-33页 |
3.2 多功能微摩擦磨损实验机工作原理 | 第33-35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35-36页 |
3.3.1 材料和样品的制备 | 第35页 |
3.3.2 摩擦性能的测试 | 第35-36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0页 |
3.4.1 自组装分子膜的变形 | 第36页 |
3.4.2 墓体、OTS膜、APS膜摩擦系数的比较 | 第36-38页 |
3.4.3 OTS膜、APS膜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| 第38-39页 |
3.4.4 OTS膜、APS膜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变化规律 | 第39-40页 |
3.5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界面接触特性对SAMs摩擦特性的影响 | 第41-51页 |
4.1 概述 | 第41页 |
4.2 Ni、Cu纳米薄膜的制备 | 第41-43页 |
4.2.1 离子束增强沉积设备结构及沉积工艺流程 | 第41-42页 |
4.2.2 膜层的扫描电镜(SEM)表征 | 第42-43页 |
4.3 摩擦性能的测试 | 第43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0页 |
4.4.1 金属表面能的理论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.2 薄膜与OTS自组装分子膜间的摩擦系数 | 第44-48页 |
4.4.3 薄膜与APS自组装分子膜间的摩擦系数 | 第48-50页 |
4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AFM针尖在试样表面滑动的力学模型 | 第51-62页 |
5.1 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7页 |
5.1.1 粘着力的理论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1.2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| 第55-57页 |
5.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3 实验验证 | 第59-60页 |
5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2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