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6-33页 |
1. 经济重要性 | 第16页 |
2. 砖格孢真菌的分类体系 | 第16-17页 |
3. 现代分类方法的探索和应用 | 第17-19页 |
4. 砖格孢真菌的分类地位 | 第19页 |
5. 关于有性态—无性态的分类问题 | 第19-20页 |
6. 砖格孢真菌的培养问题 | 第20-21页 |
7. 生境与分布 | 第21-22页 |
8. 生存环境与分类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9. 国内外砖格孢真菌的分类研究状况 | 第23-24页 |
10. 砖格孢真菌近似属的比较 | 第24-28页 |
11. 形态特征 | 第28页 |
12. 核糖体基因簇在真菌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 | 第28-32页 |
13. 小结和探讨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中国砖格丝孢菌20属的分类研究 | 第33-133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1.1 标本来源 | 第33页 |
1.2 培养基 | 第33页 |
1.3 实验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131页 |
本文包含的砖格丝孢菌分属检索表 | 第35-37页 |
1. 密格孢属Acrodictys | 第37-45页 |
中国密格孢属Acrodictys分种检索表: | 第38-39页 |
1.1 附枝密格孢A.appendiculata图 | 第39-40页 |
1.2 密格孢A.dennisii图 | 第40-41页 |
1.3 直立密格孢A.erecta图 | 第41-42页 |
1.4 小球密格孢A.globulosa图 | 第42-43页 |
1.5 乳突密格孢A.papillatum图 | 第43-45页 |
2. 射棒孢属Actinocladium | 第45-46页 |
2.1 暗红射棒孢A.rhodosporum图 | 第45-46页 |
3. 蛛丝孢属Arachnophora | 第46-49页 |
3.1 山毛榉蛛丝孢A.fagicola图 | 第47-48页 |
3.2 休斯蛛丝孢A.hughesii图 | 第48-49页 |
4. 顶丛格孢属Berkleasmium | 第49-54页 |
中国顶丛格孢属Berkleasmium分种检索表: | 第50-51页 |
4.1 暗绿顶丛格孢B.atrovirens新种图 | 第51-52页 |
4.2 膨梗顶丛格孢B.inflatum图 | 第52-53页 |
4.3 泰山顶丛格孢B.taishanensis新种图 | 第53-54页 |
5. 掌格孢属Cheiromoniliophora | 第54-56页 |
5.1 秀丽掌格孢C.gracilis图 | 第55-56页 |
6. 鞘格孢属Coleodictyospora | 第56-57页 |
6.1 微斑鞘格孢C.micronesica图 | 第56-57页 |
7. 梭格孢属Dictyodesmium | 第57-59页 |
7.1 腐木梭格孢D.lignicolous图 | 第58-59页 |
8. 砖格孢属Dictyosporium | 第59-67页 |
中国砖格孢属Dictyosporium分种检索表 | 第60-61页 |
8.1 雅致砖格孢D.elegans图 | 第61-62页 |
8.2 七臂砖格孢D.heptasporum图 | 第62-64页 |
8.3 索兰砖格孢D.solanii图 | 第64-65页 |
8.4 泰山砖格孢D.taishanensis新种图 | 第65-66页 |
8.5 三绺砖格孢D.triramosum图 | 第66-67页 |
9. 双枝孢属Diplocladiella | 第67-69页 |
9.1 阶梯双枝孢D.scalaroides图 | 第68-69页 |
10. 埃里格孢属Embellisia | 第69-73页 |
中国埃里格孢属Embellisia分种检索表 | 第70页 |
10.1 大蒜埃里格孢E.allii图 | 第70-71页 |
10.2 黄芪埃里格孢E.astragali新种图 | 第71-72页 |
10.3 多孢埃里格孢E.phragmospora图 | 第72-73页 |
11. 附球菌属Epicoccum | 第73-77页 |
11.1 黑色附球菌E.nigrum图 | 第74-77页 |
12. 束梗格孢属Kostermansinda | 第77-79页 |
12.1 侏儒束梗格孢K.nanum图 | 第77-79页 |
13. 单格孢属Monodictys | 第79-99页 |
中国单格孢属Monodictys分种检索表 | 第79-80页 |
13.1 阿布单格孢M.abuensis图 | 第80-82页 |
13.2 卡普单格孢M.capensis图 | 第82-83页 |
13.3 栗色单格孢M.castaneae图 | 第83-84页 |
13.4 脑单格孢M.cerebriformis新种图 | 第84-85页 |
13.5 不确定种M.dillenia图 | 第85-86页 |
13.6 双瓣单格孢M.dilobuspora新种图 | 第86-88页 |
13.7 多变单格孢M.fluctuata图 | 第88-89页 |
13.8 光滑单格孢M.levis图 | 第89-90页 |
13.9 黑素单格孢M.melanopa图 | 第90-91页 |
13.10 黑单格孢M.nitens图 | 第91-93页 |
13.11 椭圆单格孢M.oblongispora新种图 | 第93-95页 |
13.12 腐生单格孢M.putredinis图 | 第95-96页 |
13.13 方单格孢M.quadrata图 | 第96-97页 |
13.14 横向单格孢M.transversa新种图 | 第97-98页 |
13.15 绿球单格孢M.virenglobusa新种图 | 第98页 |
13.16 小黑球单格孢M.nigraglobulosa新种图 | 第98-99页 |
14. 扇格孢属Mycoenterolobium | 第99-100页 |
14.1 宽孢扇格孢M.platysporum图 | 第100页 |
15. 假格孢属Nimbya | 第100-111页 |
中国假格孢属Nimbya分种检索表 | 第102-103页 |
15.1 莲子草假格孢N.alternanthera图 | 第103-105页 |
15.2 鸡冠花假格孢N.celosiae图 | 第105-107页 |
15.3 石竹假格孢N.dianthi新种图 | 第107页 |
15.4 扁豆假格孢N.dolichos新种图 | 第107-108页 |
15.5 大戟生假格孢N.euphorbiicola图 | 第108-109页 |
15.6 千日红假格孢N.gomphrenae图 | 第109-110页 |
15.7 藨草假格孢N.scirpicola图 | 第110-111页 |
16. 突角孢属Oncopodiella | 第111-119页 |
中国突角孢属Oncopodiella分种检索表 | 第111-112页 |
16.1 柿树生突角孢O.diospyrophila新种图 | 第112-113页 |
16.2 纺锤突角孢O.fusiformis新种图 | 第113-114页 |
16.3 斜生突角孢O.obliqua新种图 | 第114-115页 |
16.4 倒卵突角孢O.obovata新种图 | 第115-117页 |
16.5 坚硬突角孢O.robusta图 | 第117页 |
16.6 三角突角孢O.trigonella图 | 第117-119页 |
17. 囊梗孢属Ocopodium | 第119-122页 |
17.1 直立囊梗孢O.erectum新种图 | 第119-121页 |
17.2 杏树囊梗孢O.prunni图 | 第121-122页 |
18. 梨尾格孢属Piricauda | 第122-124页 |
18.1 可可梨尾格孢P.cochinensis图 | 第123-124页 |
19. 斯氏格孢属Spegazzinia | 第124-128页 |
19.1 戴顿斯氏格孢S.deightonii图 | 第124-126页 |
19.2 十字斯氏格孢S.tessarthra图 | 第126-128页 |
20.四绺孢属Tetraploa | 第128-131页 |
20.1 芒四绺孢T.aristata图 | 第128-130页 |
20.2 埃里四绺孢T.ellisii图 | 第130-131页 |
3. 总结与探讨 | 第131-133页 |
第三章 Stemphylium等五个相似属代表性种的5.8S/ITS,18SrDNA的序列分析 | 第133-168页 |
第一节 rDNA序列分析参选种的形态描述 | 第134-139页 |
第二节 供试种的5.8S/ITS,18SrDNA序列分析 | 第139-168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139-144页 |
1.1 菌种来源: | 第139-140页 |
1.2 菌体培养 | 第140页 |
1.3 DNA的提取和纯化 | 第140-142页 |
1.4 PCR扩增 | 第142-143页 |
1.5 PCR产物检测 | 第143页 |
1.6 扩增产物纯化 | 第143页 |
1.7 纯化产物序列测定 | 第143-144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144-161页 |
2.1 5.8 S/ITSrDNA的序列分析 | 第144-152页 |
2.2 18 SrDNA的序列分析 | 第152-161页 |
3. 结论与讨论 | 第161-168页 |
3.1 5.8 S/ITS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161-163页 |
3.2 18 S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163-164页 |
3.3 讨论 | 第164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82页 |
附录 | 第182-190页 |
致谢 | 第190-19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91-1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