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水产、渔业论文--水产保护学论文--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各种虾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盐度和微藻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的作用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0页
引言第10-11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1-24页
 1.1 对虾免疫系统及免疫机理研究进展第11-15页
  1.1.1 免疫系统研究概况第11-12页
  1.1.2 免疫机理研究概况第12-15页
 1.2 对虾白斑综合症研究进展第15-21页
  1.2.1 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地位第15-16页
  1.2.2 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病理学特征和形态学、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6-17页
  1.2.3 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第17页
  1.2.4 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致病机理、致病力和潜伏感染第17-19页
  1.2.5 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和预防策略第19-21页
 1.3 环境因子对对虾免疫力和暴发白斑综合症的影响第21-24页
第二章 建立白斑综合症病毒潜伏感染的方法研究第24-32页
 2.1 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4页
 2.2 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2.2.1 实验对虾第24页
  2.2.2 病毒粗提液第24页
 2.3 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第24-26页
 2.4 实验方法第26页
 2.5 实验结果第26-30页
  2.5.1 套式PCR灵敏度实验第26页
  2.5.2 PCR方法确立WSSV最佳检测组织实验第26-27页
  2.5.3 不同病毒感染剂量对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2.5.4 对虾体内潜伏性WSSV的感染与检测方法第28-30页
 2.6 分析与讨论第30-31页
 2.7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 盐度突变对中国对虾暴发白斑症的影响第32-41页
 3.1 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2页
 3.2 实验材料第32页
  3.2.1 实验对虾第32页
  3.2.2 病毒粗提液第32页
 3.3 实验方法第32-33页
 3.4 实验结果第33-38页
  3.4.1 盐度突变对携带白斑病病毒的中国对虾死亡情况的影响第33页
  3.4.2 盐度突变对中国对虾携带病毒情况的影响第33-37页
  3.4.3 盐度突变对携带白斑综合症病病毒中国对虾抗病力指标的影响第37-38页
 3.5 分析与讨论第38-40页
 3.6 小结第40-41页
第四章 微藻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爆发中的作用研究第41-46页
 4.1 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1页
 4.2 实验材料第41页
 4.3 实验方法第41-43页
  4.3.1 小球藻与染病对虾共培养能否携带WSSV试验第41-42页
  4.3.2 携带WSSV的小球藻感染健康对虾实验第42页
  4.3.3 小球藻与共培养水体分离检测和对虾检测的方法第42-43页
   4.3.3.1 模板的制备第42页
   4.3.3.2 套式PCR反应第42-43页
 4.4 实验结果第43-44页
  4.4.1 小球藻能否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实验第43页
  4.4.2 携带WSSV的小球藻液与健康对虾共培养试验第43-44页
 4.5 分析与讨论第44-45页
 4.6 小结第45-46页
结论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7页
致谢第57-58页
附录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法治视野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
下一篇:喷流耦合式位移传感器及其高精度测量装置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