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7-19页 |
一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7-8页 |
二、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| 第8-11页 |
三、 地域环境因素中的人文环境因素 | 第11-12页 |
四、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2-17页 |
五、 本文基本理论与方法、主要内容与结构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| 第19-48页 |
第一节 江南的概念 | 第19-25页 |
第二节 江南文化与吴越文化 | 第25-28页 |
第三节 唐前江南文化的历史发展 | 第28-35页 |
第四节 江南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 | 第35-48页 |
第二章 唐代江南文化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| 第48-68页 |
第一节 唐代江南经济繁荣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| 第48-57页 |
第二节 唐后期江南的三次北方移民浪潮 | 第57-59页 |
第三节 江南普通家族士人力量的崛起 | 第59-68页 |
第三章 唐代江南籍诗人创作述论 | 第68-91页 |
第一节 唐五代江南籍诗人的创作实绩 | 第68-74页 |
第二节 由统计结果分析看江南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 | 第74-78页 |
第三节 江南本土诗人在唐诗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| 第78-91页 |
第四章 私学兴盛与江南家族诗人群体 | 第91-119页 |
第一节 唐代的教育状况 | 第91-94页 |
第二节 江南私学的兴盛 | 第94-103页 |
第三节 唐代家族诗人的地理分布与构成 | 第103-111页 |
第四节 江南家族诗人与家学渊源 | 第111-119页 |
第五章 群贤宴集与唐代江南的诗酒文会 | 第119-133页 |
第一节 江南文士宴集与诗酒文会传统 | 第119-120页 |
第二节 中唐时期江南的诗酒文会 | 第120-129页 |
第三节 中唐江南诗会的评价 | 第129-133页 |
第六章 青山碧水与文士江南漫游隐逸 | 第133-147页 |
第一节 青山碧水及江南漫游、隐逸文化传统 | 第133-135页 |
第二节 唐代文士漫游江南之风 | 第135-138页 |
第三节 唐代文士江南隐居 | 第138-142页 |
第四节 唐人漫游、隐居江南与诗歌创作 | 第142-147页 |
第七章 吴语与唐代文学创作 | 第147-167页 |
第一节 吴语的历史发展与其地位变化 | 第147-150页 |
第二节 吴语的特点及唐人对吴语的印象 | 第150-152页 |
第三节 吴语、吴越民歌与唐诗 | 第152-158页 |
第四节 唐文人词创作与江南关系略论 | 第158-167页 |
第八章 吴娃越艳与唐诗中的江南佳丽 | 第167-180页 |
第一节 佳丽地之得名 | 第167-169页 |
第二节 唐诗中的吴娃越艳 | 第169-172页 |
第三节 唐代文士与江南佳丽 | 第172-180页 |
第九章 北方士人避乱江南与中唐文学发展 | 第180-199页 |
第一节 安史之乱中士人避乱江南的分布 | 第180-185页 |
第二节 建中、贞元间韩愈、柳镇等人避乱江南 | 第185-190页 |
第三节 移民的后代刘禹锡、权德舆等在江南 | 第190-193页 |
第四节 士人避乱江南对中唐文学的影响 | 第193-199页 |
第十章 白居易的江南情结 | 第199-213页 |
第一节 白居易青少年时期的江南经历 | 第200-204页 |
第二节 白居易刺守苏杭与其后期人生思想 | 第204-210页 |
第三节 江南文化对白居易文学创作的影响 | 第210-2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3-222页 |
后记 | 第222-2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