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·逆向工程 | 第10-14页 |
·逆向工程的基本原理 | 第10-11页 |
·逆向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| 第11-12页 |
·逆向工程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目前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逆向工程的工作模式 | 第14-16页 |
·逆向工程CAM模块的关键技术 | 第16-20页 |
·自由曲面的数学模型 | 第16-18页 |
·自由曲面的数控加工技术 | 第18-19页 |
·逆向工程CAM的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课题背景及研究工作 | 第20-21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20页 |
·主要工作 | 第20-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2 基于Pro/NC的逆向工程CAM模块的总体设计 | 第22-29页 |
·逆向工程CAM模块的总体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逆向工程系统中CAM模块的设计要求 | 第22页 |
·CAM模块与逆向工程其它模块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·CAM模块的功能构成 | 第23页 |
·基于Pro/NC的逆向工程CAM模块的总体结构 | 第23-28页 |
·Pro/NC功能简介 | 第23-24页 |
·基于Pro/NC的CAM模块的总体结 | 第24-26页 |
·工艺信息处理 | 第25-26页 |
·基于Pro/NC的数控程序自动生成 | 第26页 |
·系统信息集成 | 第26-28页 |
·工艺信息数据库与Pro/Engineer的接口 | 第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NURBS曲面模型的建立 | 第29-40页 |
·样件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| 第29-32页 |
·样件的数据采集技术 | 第29-31页 |
·数据的采集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测量路径的规划 | 第30-31页 |
·样件的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·基于NURBS的曲面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9页 |
·曲面重构方法 | 第32-35页 |
·代数曲面 | 第33-35页 |
·参数曲面法 | 第35页 |
·NURBS曲面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9页 |
·NURBS曲面的数学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NURBS曲面重构 | 第36-38页 |
·在Pro/Engineer中的实现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自由曲面数控加工程序的自动生成 | 第40-58页 |
·Pro/Toolkit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| 第40-47页 |
·Pro/Toolkit基本语法 | 第40-43页 |
·Pro/Toolkit编程风格 | 第40-42页 |
·Pro/Toolkit的开发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Pro/Toolkit的开发过程 | 第43-45页 |
·编写C程序 | 第43页 |
·编译和连接 | 第43页 |
·注册 | 第43-44页 |
·应用程序的运行 | 第44-45页 |
·应用程序结构 | 第45-47页 |
·Pro/Toolkit的包含文件 | 第45页 |
·Pro/Toolkit应用程序的核心 | 第45-46页 |
·自定义函数 | 第46-47页 |
·曲面数控铣削数控程序生成器的创建 | 第47-54页 |
·特征创建规则 | 第47-50页 |
·特征创建步骤 | 第47页 |
·特征元素树 | 第47-49页 |
·特征元素的赋值 | 第49-50页 |
·特征创建函数 | 第50页 |
·数控序列特征的创建 | 第50-52页 |
·曲面铣削数控程序生成器的创建 | 第52-54页 |
·Pro/Engineer与工艺信息数据库接口的开发 | 第54-56页 |
·工艺信息数据库的创建 | 第54-55页 |
·Pro/Engineer与工艺信息数据库的接口 | 第55-56页 |
·Pro/Engineer与MFC的接口开发 | 第55-56页 |
·MFC与工艺信息数据库的连接 | 第56页 |
·Pro/Engineer与工艺信息数据库接口开发的实现 | 第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5 系统实际运行 | 第58-65页 |
·自由曲面数控加工轨迹的刀位规划 | 第58-63页 |
·系统开始界面 | 第58页 |
·加工环境及加工参数的设置 | 第58-63页 |
·参数设置对话框 | 第58-61页 |
·铣削曲面的选择 | 第61页 |
·刀具轨迹的生成 | 第61页 |
·刀位数据文件的输出 | 第61-63页 |
·机床控制器数据文件的生成 | 第63-64页 |
·利用Pro/NCPOST QUEST生成后置处理器 | 第63页 |
·机床控制器数据文件的生成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·研究工作总结 | 第65-66页 |
·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情况 | 第70-71页 |
声明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