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电解精炼不锈钢阴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7页 |
| ·铜电解精炼的工艺流程 | 第12-13页 |
| ·铜电解精炼传统使用的阴极板 | 第13-14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4-22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技术与传统始极片方法的比较 | 第14-17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发铜电解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技术的应用 | 第18-22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法电解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| 第22-24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方案 | 第24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与展望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铜电解精炼的相关技术原理 | 第27-38页 |
| ·铜电解精炼过程的槽电压 | 第27-30页 |
| ·影响铜电解精炼的主要因素 | 第30-32页 |
| ·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方法 | 第32-37页 |
| ·不锈钢表面处理的基本原理 | 第32-34页 |
| ·影响金属钝化的主要因素 | 第34页 |
| ·不锈钢钝化的研究进展 | 第34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| 第38-4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| ·工艺流程 | 第39-40页 |
| ·不锈钢阴极板的表面处理方法 | 第40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40-42页 |
| 第四章 阴极板电流效率的试验结果 | 第42-45页 |
| ·试验阴极材料 | 第42页 |
| ·试验阳极材料 | 第42页 |
| ·电解液来源 | 第42页 |
| ·试验条件 | 第42-43页 |
| ·添加剂的组成及用量 | 第43页 |
| ·阴极板的表面处理方法 | 第43页 |
| ·电流效率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| ·阴极铜纯度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| 第五章 阴极板导电结构设计 | 第45-50页 |
| ·现有的两种设计方案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澳大利亚ISA法采用的导电结构设计方案 | 第45-46页 |
| ·加拿大KIDD法采用的导电结构设计方案 | 第46页 |
| ·本论文采用的方案 | 第46-48页 |
| ·几种材料的导电性对比 | 第46页 |
| ·碳钢和不锈钢表面电镀铜附着力的对比 | 第46-47页 |
| ·本论文采用的导电结构设计方案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际工业挂片试验的电压降结果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六章 阴极板耐蚀性能研究 | 第50-5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0页 |
| ·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7页 |
| ·浸泡腐蚀实验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·HNO_3钝化溶液 | 第52-53页 |
| ·电解钝化溶液 | 第53-54页 |
| ·单独添加硫脲 | 第54-55页 |
| ·单独添加缓蚀剂A | 第55-56页 |
| ·以硫脲为基准,添加缓蚀剂A以达到最好效果 | 第56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七章 阴极板剥离性能研究 | 第58-7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| ·试验样品的准备 | 第58页 |
| ·不同表面粗糙度试样的准备 | 第58页 |
| ·不锈钢表面处理方法 | 第58-5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| ·拉伸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5页 |
| ·试验最优化条件的选择 | 第62-64页 |
| ·表面粗糙度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| ·正交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| 第65-68页 |
| ·不锈钢表面的微观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69-70页 |
| 第八章 工业试验 | 第70-75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70-71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71-73页 |
| ·电压降的试验数据对比 | 第71-72页 |
| ·剥离性能结果对比 | 第72页 |
| ·实际阴极板电流效率的计算 | 第72页 |
| ·阴极板使用寿命 | 第72-73页 |
| ·阴极板的成本分析 | 第73页 |
| ·下一步应解决的问题 | 第73-75页 |
| 第九章 总结论 | 第75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| 附件 | 第83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