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6页 |
1.1 无线通信的发展 | 第6页 |
1.2 各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| 第6-12页 |
1.2.1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| 第7-8页 |
1.2.2 宽带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| 第8-12页 |
1.3 宽带无线通信发展的关键技术 | 第12-15页 |
1.3.1 多载波调制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3.2 自适应技术 | 第13-14页 |
1.3.3 多用户检测 | 第14页 |
1.3.4 分集 | 第14页 |
1.3.5 安全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3.6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无线数据链路协议的原理 | 第16-35页 |
2.1 通信协议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2 无线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| 第17-29页 |
2.2.1 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的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2 影响无线媒体访问控制协议设计的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2.3 基本的无线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| 第20-24页 |
2.2.4 基于中心控制的MAC协议 | 第24-25页 |
2.2.5 自组织网的MAC协议 | 第25-29页 |
2.3 无线差错控制协议 | 第29-31页 |
2.3.1 停—等式ARQ协议 | 第29-30页 |
2.3.2 选择性重传(SRP)协议 | 第30页 |
2.3.3 退后N步重传(GBN)协议 | 第30页 |
2.3.4 基于接收存储的窗口控制操作ARQ协议 | 第30-31页 |
2.3.5 窗口和帧大小可变的GBN和SRP协议 | 第31页 |
2.4 移动性管理 | 第31-34页 |
2.4.1 切换 | 第31-33页 |
2.4.2 漫游 | 第33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HIPERLAN/2数据链路协议的原理 | 第35-66页 |
3.1 HIPERLAN/2概述 | 第35-39页 |
3.1.1 技术背景 | 第35页 |
3.1.2 HiperLAN/2的体系结构 | 第35-36页 |
3.1.3 协议分层模型 | 第36-39页 |
3.2 HIPERLAN/2 MAC协议层 | 第39-56页 |
3.2.1 概述 | 第39页 |
3.2.2 MAC帧格式 | 第39-40页 |
3.2.3 传输信道和逻辑信道 | 第40-54页 |
3.2.4 DLC寻址 | 第54-56页 |
3.3 HIPERLAN/2 RLC协议层 | 第56-59页 |
3.3.1 RLC协议层的功能 | 第56-57页 |
3.3.2 RLC协议层的接口 | 第57-58页 |
3.3.3 RLC消息的传输 | 第58-59页 |
3.4 HIPERLAN/2 EC协议层 | 第59-65页 |
3.4.1 概述 | 第59-60页 |
3.4.2 确认模式 | 第60-63页 |
3.4.3 重复模式 | 第63-64页 |
3.4.4 非确认模式 | 第64-6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HIPERLAN/2 DLC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 | 第66-83页 |
4.1 基于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| 第66-71页 |
4.2 AP端DLC协议层的实现 | 第71-79页 |
4.2.1 硬件设计 | 第71-72页 |
4.2.1.1 硬件组成 | 第71-72页 |
4.2.1.2 DLC层和PHY层的接口 | 第72页 |
4.2.2 软件设计 | 第72-79页 |
4.2.2.1 AP端DLC软件的任务 | 第72页 |
4.2.2.2 DLC软件的组成结构 | 第72-73页 |
4.2.2.3 DLC软件的工作流程 | 第73-78页 |
4.2.2.4 DLC软件的几个关键算法 | 第78-79页 |
4.3 MT端DLC协议的实现 | 第79-82页 |
4.3.1 硬件设计 | 第79页 |
4.3.2 软件设计 | 第79-82页 |
4.3.2.1 MT端DLC软件组成 | 第79-80页 |
4.3.2.2 MT端DLC软件工作主流程 | 第80-81页 |
4.3.2.3 MT访问RCH信道 | 第81-82页 |
4.3.2.4 MAC软件的操作过程 | 第8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