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3页 |
第一部分: 犯罪阻却事由概论 | 第13-23页 |
一、 犯罪阻却事由的称谓 | 第13-21页 |
(一)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| 第13-15页 |
(二) 主观恶性阻却事由与客观危害阻却事由 | 第15-17页 |
(三) 违法阻却事由与责任阻却事由 | 第17-18页 |
(四) 排除犯罪性行为与无犯罪属性的行为 | 第18页 |
(五) 正当化事由与正当行为 | 第18-19页 |
(六) 犯罪阻却事由 | 第19-21页 |
二、 犯罪阻却事由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第二部分: 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| 第23-32页 |
一、 传统观点及其评析 | 第23-27页 |
二、 革新观点及其评析 | 第27-32页 |
第三部分: 各类犯罪阻却事由阻却犯罪的原因 | 第32-56页 |
一、 犯罪主体阻却事由 | 第32-33页 |
二、 犯罪客体阻却事由 | 第33-36页 |
三、 罪过阻却事由 | 第36-56页 |
(一) 罪过基本理论 | 第36-41页 |
(二) 各种罪过阻却事由 | 第41-56页 |
第四部分: 犯罪阻却事由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定位 | 第56-59页 |
参考书目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