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3页 |
一、 丹波家族世系及主要人物丹波父子的生平简介 | 第13-16页 |
(一) 丹波元简的生平 | 第14页 |
(二) 丹波元胤的生平 | 第14-15页 |
(三) 丹波元坚的生平 | 第15-16页 |
二、 丹波父子研究《伤寒论》的著作 | 第16-17页 |
(一) 《伤寒论辑义》 | 第16页 |
(二) 《伤寒论述义》 | 第16页 |
(三) 《伤寒广要》 | 第16-17页 |
(四) 《医籍考》 | 第17页 |
三、 丹波父子注释《伤寒论》的主要成就 | 第17-25页 |
(一) 丹波父子注释《伤寒论》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3页 |
1、 文字校勘 | 第19页 |
2、 文字注释 | 第19-23页 |
(1) 释字词 | 第19-20页 |
(2) 注音 | 第20页 |
(3) 释通文 | 第20页 |
(4) 释方言 | 第20页 |
(5) 释成语典故,注明出处 | 第20-21页 |
(6) 释本草方药名 | 第21-22页 |
(7) 释器物 | 第22页 |
(8) 释医籍名物 | 第22-23页 |
(二) 《伤寒论》注释研究的特点 | 第23-25页 |
1、 广泛引进清朴学的理论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、 文理与医理相结合 | 第25页 |
四、 丹波父子《伤寒论》学术思想研究的几个主要观点 | 第25-34页 |
(一) 关于《伤寒例》真伪的考证 | 第25-26页 |
(二) 关于《伤寒论》在隋代之流传 | 第26-27页 |
(三) 关于《外台》引用《伤寒论》原貌之考证。 | 第27-29页 |
(四) 关于三阳三阴的认识 | 第29-30页 |
(五) 关于合病并病的认识 | 第30-31页 |
(六) 关于辨证思想的分析 | 第31-34页 |
五、 丹波父子《伤寒论》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六、 结语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