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发器的动态特性仿真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1章 概述 | 第7-18页 |
1.1 蒸发器的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8-17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吊顶式空气冷却器的物理模型 | 第18-24页 |
2.1 空气冷却器的结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2 微元选取及简化假设 | 第19-20页 |
2.3 微元的传热传质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3.1 微元空气侧的传热传质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.2 微元冷剂侧的传热分析 | 第22页 |
2.3.3 微元管翅的传热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4 基本设计框架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蒸发器动态集中参数模型 | 第24-31页 |
3.1 前言 | 第24页 |
3.2 制冷剂侧开机动态模型 | 第24-26页 |
3.2.1 蒸发器池状沸腾流模型 | 第25-26页 |
3.2.2 蒸发器正常沸腾流和池状沸腾流共存模型 | 第26页 |
3.2.3 蒸发器正常沸腾流模型 | 第26页 |
3.3 制冷剂侧停机动态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4 方程求解与结果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4.1 模型方程的离散 | 第27-28页 |
3.4.2 离散方程的求解 | 第28页 |
3.4.3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第4章 蒸发器动态分布参数数学模型 | 第31-52页 |
4.1 前言 | 第31页 |
4.2 动态分布参数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9页 |
4.2.1 管内制冷剂部分 | 第31-35页 |
4.2.2 空气侧模型 | 第35-38页 |
4.2.3 管壁能量方程 | 第38页 |
4.2.4 总换热系数K | 第38-39页 |
4.3 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说明 | 第39-52页 |
4.3.1 湿空气的热力参数 | 第39-41页 |
4.3.2 析湿系数 | 第41-42页 |
4.3.3 翅片效率 | 第42-44页 |
4.3.4 空气侧压降 | 第44-45页 |
4.3.5 空气侧传热传质系数 | 第45页 |
4.3.6 霜物性参数 | 第45-46页 |
4.3.7 制冷剂侧参数 | 第46-52页 |
第5章 模型求解及程序设计 | 第52-63页 |
5.1 离散化处理 | 第52-53页 |
5.2 模型方程的离散 | 第53-57页 |
5.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| 第57-58页 |
5.3.1 边界条件 | 第57页 |
5.3.2 初始条件 | 第57-58页 |
5.4 程序设计计算 | 第58-59页 |
5.5 程序设计框图 | 第59-60页 |
5.6 程序应用软件设计和使用说明 | 第60-63页 |
第6章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6.1 实际蒸发器参数 | 第63页 |
6.2 计算结果 | 第63-72页 |
6.2.1 某一时刻的结果 | 第63-65页 |
6.2.2 某一节点的计算结果 | 第65-66页 |
6.2.3 制冷量的动态计算结果 | 第66-69页 |
6.2.4 霜厚结果 | 第69-70页 |
6.2.5 参数敏感性结果 | 第70-72页 |
6.3 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| 第72页 |
6.4 尚待完善的工作 | 第72-73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