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
| 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·人文关怀的内涵 | 第15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理论内涵 | 第16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文关怀的原因 | 第16-17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贯彻人文关怀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、创新之处、方法和研究思路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呼唤人文关怀理念 | 第20-28页 |
| ·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文关怀 | 第20-22页 |
| ·协调社会矛盾 | 第20-21页 |
| ·提供精神动力 | 第21页 |
| ·引导价值取向 | 第21-22页 |
| ·当代国人道德危机渴求人文关怀 | 第22-25页 |
| ·重构道德标准 | 第22-23页 |
| ·提高生存意识 | 第23-24页 |
| ·建设精神家园 | 第24-25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人文关怀 | 第25-28页 |
| ·转变教育思维 | 第25-26页 |
| ·提高教育实效 | 第26页 |
| ·指引现代化方向 | 第26-28页 |
|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 | 第28-36页 |
| 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 | 第28-30页 |
| ·重视人的作用,关注人的生活 | 第28-29页 |
| ·追求良好道德,兼顾物质利益 | 第29-30页 |
| ·注重人格修养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30页 |
| ·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| 第30-33页 |
| ·推崇人权,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| 第31页 |
| ·追求幸福生活,提倡意志自由 | 第31-32页 |
| ·崇尚科学,开创现实生活 | 第32-33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文关怀的论述 | 第33-36页 |
| ·尊重人的个性,满足人的需要 | 第33-34页 |
| ·倡导人的自由,追求人类的解放 | 第34-35页 |
| 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35-36页 |
|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 | 第36-43页 |
| ·尊重人生的价值 | 第36-38页 |
| ·人生价值的含义 | 第36页 |
| ·重视人生价值的原因 | 第36-37页 |
| ·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| 第37-38页 |
| ·关注人的需要 | 第38-40页 |
| 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| 第38页 |
| ·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| 第38-39页 |
| ·追求精神升华 | 第39-40页 |
| ·增强人的主体意识 | 第40-41页 |
| ·树立主体意识 | 第40-41页 |
| ·塑造独立人格 | 第41页 |
| 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| 第41-43页 |
| ·心理健康的含义 | 第41-42页 |
| 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| 第42-43页 |
|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和方法 | 第43-51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 | 第43-47页 |
| ·民主平等性原则 | 第43-44页 |
| ·层次差异性原则 | 第44页 |
| ·利益原则 | 第44-45页 |
| ·整合原则 | 第45-46页 |
| ·沟通原则 | 第46-47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方法 | 第47-51页 |
| ·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| 第47页 |
| ·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 | 第47-48页 |
| ·身教与言教相结合 | 第48-49页 |
| 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| 第49-50页 |
| ·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