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符号说明 | 第1-6页 | 
| 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 
| 第一章 文献综述 | 第10-30页 | 
| ·芸薹属种质资源概况 | 第10-11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11-15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的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改良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 
| ·油菜的抗病和抗逆育种 | 第12-13页 | 
| ·油菜的品质改良 | 第13-14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的黄籽育种 | 第14-15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改良的途径 | 第15-20页 | 
| ·自然和人工诱变育种 | 第15页 | 
| ·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| 第15-16页 | 
| ·基因工程技术育种 | 第16-17页 | 
| ·远缘杂交创造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| 第17-19页 | 
| ·远缘杂交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 
| ·远缘杂交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8-19页 | 
| ·原生质体融合 | 第19-20页 | 
| ·原生质体融合的特点及方法 | 第19-20页 | 
| ·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| 第20页 | 
| ·植物异源染色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9页 | 
| ·异源染色体系的种类及应用 | 第20-21页 | 
| ·异源染色体系的鉴定方法 | 第21-29页 | 
| ·表型标记性状鉴定 | 第21-22页 | 
| ·细胞学鉴定 | 第22-24页 | 
| ·染色体分带 | 第22页 | 
| ·基因组原位杂交 | 第22-23页 | 
| ·荧光原位杂交 | 第23-24页 | 
| ·生化标记鉴定 | 第24页 | 
| ·分子标记鉴定 | 第24-29页 | 
| ·白芥及其应用 | 第29页 | 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9-30页 | 
| 第二章 甘蓝型油菜-白芥体细胞杂种后代的GISH 鉴定 | 第30-38页 | 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 
| ·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 
| ·GISH 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 
| ·染色体制片 | 第31页 | 
| ·探针标记及基因组原位杂交 | 第31-32页 | 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 
| ·讨论 | 第35-38页 | 
| ·GISH 方法鉴定杂种后代染色体组成 | 第35-36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-白芥体细胞杂种后代异源染色质的相互作用 | 第36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-白芥单体及二体异附加系的作用 | 第36-38页 | 
| 第三章 甘蓝型油菜-白芥新型黄籽易位系的SSR 和FISH 鉴定 | 第38-42页 | 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 
| ·实验材料 | 第38页 | 
| ·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 
| ·DAMD-PCR | 第38页 | 
| ·FISH 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 
| ·染色体制片 | 第38页 | 
| ·探针标记 | 第38-39页 | 
| ·制片变性及杂交 | 第39页 | 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 
| ·白芥特异的微卫星核心序列分析 | 第39-40页 | 
| ·甘蓝型油菜-白芥黄籽易位系的FISH 分析 | 第40-41页 | 
| ·讨论 | 第41-42页 | 
| 第四章 甘蓝型油菜-白芥后代黄籽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| 第42-50页 | 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3页 | 
| ·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 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 
| ·黄籽性状相关基因的PCR 鉴定 | 第42页 | 
| ·白芥及黄籽后代TT2-2 基因特异引物的PCR 鉴定 | 第42-43页 | 
| ·黄籽后代特异条带的克隆测序 | 第43页 | 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5页 | 
| ·讨论 | 第45-5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0-62页 | 
| 附录 | 第62-67页 | 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