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2 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回顾 | 第24-31页 |
·城市新区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田园城市理论 | 第24页 |
·卫星城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有机疏散理论 | 第25页 |
·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念 | 第25-26页 |
·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 | 第26-31页 |
·区位论 | 第26-27页 |
·地租地价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 | 第2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8-31页 |
3 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| 第31-35页 |
·城市新区的内涵 | 第31-33页 |
·城市新区的定义 | 第31页 |
·城市新区的功能 | 第31-32页 |
·城市新区的类型 | 第32-33页 |
·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| 第33-34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| 第34-35页 |
4 当前我国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9页 |
·土地盲目扩张,用地突破总体规划 | 第35-36页 |
·以开发区为契机的土地无序扩张 | 第36-38页 |
·大学城的开发导致土地资金的流失 | 第38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| 第38-39页 |
5 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| 第39-44页 |
·新区经济发展水平 | 第39页 |
·新区规模 | 第39页 |
·新区人口密度 | 第39-40页 |
·政府管制 | 第40-41页 |
·新区土地区位、用途及利用结构 | 第41页 |
·新区土地供应量与土地价格 | 第41-42页 |
·新区生态环境容量 | 第42-44页 |
6 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4-64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概念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概念与特点 | 第44页 |
·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概念及类型 | 第44-45页 |
·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程序及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6-50页 |
·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| 第46页 |
·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6-50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0-55页 |
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50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50-51页 |
·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| 第51-55页 |
·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| 第55-59页 |
·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| 第55-57页 |
·总体评价模型 | 第57-58页 |
·障碍度判定模型 | 第58-59页 |
·重庆市北部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析 | 第59-64页 |
·重庆北部新区概况 | 第59-61页 |
·评价指标赋值 | 第61-62页 |
·潜力评价 | 第62-64页 |
7 城市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 | 第64-76页 |
·法律、行政手段 | 第64-69页 |
·改革和创新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| 第64-66页 |
·科学编制各种规划,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| 第66-67页 |
·强化土地用途管制,严控新增建设用地 | 第67页 |
·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| 第67-68页 |
·加强房地产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和管理 | 第68-69页 |
·经济手段 | 第69-71页 |
·完善土地市场配置制度 | 第69页 |
·发挥地价地租的调节作用,提高用地效率,优化用地结构 | 第69-70页 |
·全面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,提高农地非农化的成本 | 第70页 |
·改革和完善土地税收分配体系,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| 第70-71页 |
·技术手段 | 第71-72页 |
·多维利用城市新区建设用地的立体空间,提高使用效率 | 第71页 |
·建立集约型交通发展模式 | 第71-72页 |
·监督手段 | 第72-74页 |
·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 | 第72-73页 |
·健全与强化土地利用监督反馈机制 | 第73页 |
·实行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| 第73-74页 |
·文化手段 | 第74-76页 |
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和文艺作品的作用 | 第74-75页 |
·重视和加强基层的土地集约利用文化建设 | 第75页 |
·积极开展全国“土地日”活动 | 第75页 |
·组织竞赛活动 | 第75页 |
·将土地集约利用融入教育 | 第75-76页 |
8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76-78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76页 |
·局限性及展望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5页 |
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3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