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第2章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概述 | 第9-17页 |
·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概述 | 第9-11页 |
·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 | 第9-10页 |
·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行乞的原因 | 第10-11页 |
·流浪乞讨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| 第11页 |
·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措施的历史经验 | 第11-17页 |
·我国古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及其启示 | 第12-14页 |
·我国近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及其启示 | 第14页 |
·建国后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| 第14-17页 |
第3章 英美国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经验总结 | 第17-20页 |
·英国济贫法的救助经验 | 第17-18页 |
·济贫法的救济对象 | 第17-18页 |
·济贫法的救助理念 | 第18页 |
·美国政府对流浪乞讨的管理经验 | 第18-20页 |
·美国所禁止的乞讨行为 | 第18-19页 |
·美国救助制度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第4章 我国现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| 第20-22页 |
·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》及其细则 | 第20-21页 |
·维护城市形象的特别制度—“禁讨令 | 第21-22页 |
第5章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缺陷 | 第22-31页 |
·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》及其细则的缺陷 | 第22-28页 |
·立法理念上的缺陷 | 第22-24页 |
·立法程序上的缺陷 | 第24页 |
·《办法》及其细则自身内容上的缺陷 | 第24-26页 |
·救助层次不够高 | 第26-27页 |
·造成了法律空白区域 | 第27页 |
·救助措施的缺陷 | 第27-28页 |
·地方“禁讨区”的合理性思考 | 第28-31页 |
·“禁讨区”不能使文明乞讨者的权利得到保障 | 第28页 |
·设置“禁讨区”违反平等理念 | 第28-29页 |
·打击强行乞讨并不是“禁讨”的理由 | 第29页 |
·“禁讨区”的无限扩大将严重损害乞讨者的利益 | 第29-30页 |
·“禁讨区”是社会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一道鸿沟 | 第30-31页 |
第6章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| 第31-45页 |
·制度的完善必须遵循的原则 | 第31-33页 |
·以人为本,维护乞讨权 | 第31页 |
·打击流浪乞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| 第31-32页 |
·积极救助与协助自立相结合 | 第32页 |
·逐步遏制、消除流浪乞讨现象 | 第32-33页 |
·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| 第33-45页 |
·立法理念的完善 | 第33-34页 |
·本体内容的完善 | 第34-37页 |
·提高救助层次 | 第37-38页 |
·完善救助措施 | 第38-40页 |
·加强对“职业乞丐”和乞丐团伙犯罪的治理 | 第40-42页 |
·从源头逐步根治流浪乞讨行为 | 第42-43页 |
·完善监督机制 | 第43-45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5页 |
附录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| 第50-52页 |
附录二 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| 第52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