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导言: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困境与突围 | 第12-16页 |
| 第一章 喜剧性矛盾与六大喜剧理论模式 | 第16-29页 |
| 一、喜剧性矛盾与"喜剧客体的否定特征论"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喜剧性矛盾与"退化论" | 第17-19页 |
| 三、喜剧性矛盾与"对比论" | 第19-20页 |
| 四、喜剧性矛盾与"不和谐论" | 第20-22页 |
| 五、喜剧性矛盾与"偏离常规论" | 第22-24页 |
| 六、喜剧性矛盾与"混合主题论" | 第24-29页 |
| 第二章 喜剧性矛盾的基本特性 | 第29-48页 |
| 一、喜剧性矛盾的"双重背反性" | 第29-35页 |
| 1."自我背反性" | 第30-32页 |
| 2."反常背理性" | 第32-35页 |
| 二、喜剧性矛盾的"悖论性" | 第35-39页 |
| 三、喜剧性矛盾的"解构性" | 第39-48页 |
| 第三章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形态与发展变异 | 第48-65页 |
| 一、由"假象与实质背反"到"自我与本我的背反" | 第48-53页 |
| 二、由"自我言行背反"到"灵与肉的背反" | 第53-55页 |
| 三、由"行为与目的背反"到"悖论性的生存" | 第55-57页 |
| 四、由"效果与动机背反"到"历史的嘲讽" | 第57-59页 |
| 五、由"能指与所指背反"到能指的"嬉戏"与所指的"延迟与播撒" | 第59-65页 |
| 第四章 喜剧性矛盾的当代形态:"黑色幽默"与"戏仿" | 第65-81页 |
| 一、"黑色幽默"与"悖论"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中的"黑色幽默" | 第66-71页 |
| 三、"戏仿"与喜剧性矛盾 | 第71-74页 |
| 四、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中的"戏仿" | 第74-81页 |
| 第五章 审美主体对喜剧性矛盾的建构 | 第81-102页 |
| 一、喜剧意识的萌生与喜剧性矛盾的发现 | 第81-86页 |
| 二、喜剧意识的发展深化与喜剧性矛盾的建构 | 第86-102页 |
| 1.传统的喜剧观念与喜剧手法 | 第86-89页 |
| 2.喜剧意识的深化与悖论的审美表现 | 第89-95页 |
| 3.消费文化语境中开放的喜剧观念 | 第95-102页 |
| 第六章 喜剧性矛盾的精神特质 | 第102-129页 |
| 一、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 | 第102-117页 |
| 1.康德"笑论"辨析 | 第104-108页 |
| 2.席勒论喜剧的自由与人性 | 第108-112页 |
| 3.巴赫金的"狂欢化"理论与喜剧本体 | 第112-117页 |
| 二、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 | 第117-129页 |
| 1.超越生存悖论的意志自由 | 第117-121页 |
| 2.乌托邦色彩的狂欢式自由 | 第121-123页 |
| 3.释放压抑的智性自由 | 第123-129页 |
| 结语:关于喜剧性研究的思考 | 第129-131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1-138页 |
| 附录: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| 第138-139页 |
| 后记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