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6页 |
(一) 研究缘起 | 第10-12页 |
(二) 学术前史 | 第12-25页 |
(三) 选题意义 | 第25-26页 |
一、齐鲁公司等党营经济事业成立的历史条件与缘起 | 第26-34页 |
(一) 抗战胜利后的民主宪政潮流和对敌伪物资的接收 | 第26-27页 |
1、抗战胜利后的民主宪政潮流 | 第26页 |
2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敌伪产业的接收 | 第26-27页 |
(二) 从“政党经费”问题谈起 | 第27-29页 |
1、政党经费来源通论 | 第27-28页 |
2、对国民党党务经费来源的历史追溯 | 第28-29页 |
(三) “以党养党,创办党营事业”的提出与创办 | 第29-34页 |
1、国民党宽筹党务经费,寻求党费自给努力的历史回顾 | 第29-30页 |
2、“以党养党,创办党营事业”的正式提出 | 第30-31页 |
3、陈果夫与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 | 第31-34页 |
二、齐鲁公司的筹建与嬗变兴衰 | 第34-69页 |
(一) 齐鲁公司筹备处与公司的建立 | 第34-41页 |
1、齐鲁公司成立的缘起 | 第34-35页 |
2、齐鲁公司筹备处 | 第35-39页 |
3、齐鲁公司的建立 | 第39-41页 |
(二) 齐鲁公司所属各厂的概述 | 第41-54页 |
1、青岛啤酒厂 | 第41-44页 |
2、青岛橡胶厂 | 第44-47页 |
3、青岛面粉厂 | 第47-50页 |
4、青岛植物油厂 | 第50-52页 |
5、青岛玻璃厂 | 第52-54页 |
(三) 齐鲁公司初期的迅速发展 | 第54-61页 |
1、良好的经营业绩—公司迅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| 第54-60页 |
2、初期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悉 | 第60-61页 |
(四) 走向衰落的齐鲁公司 | 第61-69页 |
1、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的失败与齐鲁公司的衰落 | 第61-63页 |
2、齐鲁公司的迁沪与迁台 | 第63-66页 |
3、齐鲁公司的接管与改组 | 第66-69页 |
三、齐鲁公司的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 | 第69-96页 |
(一) 企业生产经营的艰难困境 | 第69-76页 |
1、齐鲁公司成立以来的战争环境 | 第69-70页 |
2、借贷维持经营—资金的极度匮乏 | 第70-71页 |
3、生产的困境与尴尬 | 第71-74页 |
4、困境下的应变之举 | 第74-76页 |
(二) 企业生产的技术推进 | 第76-81页 |
1、企业专门人才的分析 | 第76-79页 |
2、技术推进的重要支撑—各厂技术机构设置的探讨 | 第79-81页 |
(三) 企业的经营机制与营销策略 | 第81-92页 |
1、经营机构和营业方针 | 第81-83页 |
2、公司控制下各单位分工合作紧密相联的经营体制 | 第83-85页 |
3、企业营销方式与经营策略的探析 | 第85-92页 |
(四) 齐鲁公司的组织管理 | 第92-96页 |
1、公司严密的组织系统 | 第92-93页 |
2、总公司与各企业之间的关系 | 第93-96页 |
四、齐鲁公司党营化特征分析 | 第96-117页 |
(一) 中国国民党对齐鲁公司组织人事的控制与管理 | 第96-99页 |
1、齐鲁公司的组织管理 | 第96-97页 |
2、齐鲁公司的职员管理 | 第97-99页 |
(二) 中国国民党党务经费的来源 | 第99-104页 |
1、中央财务委员会对齐鲁公司的财务控制 | 第99-101页 |
2、利润分配的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(三) 齐鲁公司对工人的领导控制 | 第104-110页 |
1、对工人的控制与管理 | 第104-106页 |
2、公司产业工会的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3、齐鲁公司对工潮的防范与处理 | 第107-110页 |
(四) 经济行为中的党营特色 | 第110-117页 |
1、对齐鲁公司发展山东工矿业方案的探讨 | 第110-111页 |
2、齐鲁公司请购馆陶路35号案始末 | 第111-112页 |
3、优势与特权 | 第112-115页 |
4、积极配合政府政策,实行产品的限价配售 | 第115-117页 |
结语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31页 |
后记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