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靶向红霉素明胶微球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序言 | 第12-18页 |
一、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二、明胶微球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三、本文研究依据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 | 第18-30页 |
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18页 |
·仪器 | 第18-1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红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19-21页 |
·溶液的配制 | 第19页 |
·测定波长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20页 |
·方法学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微球的制备方法 | 第21页 |
·微球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| 第21-22页 |
·微球载药量、包封率及产率的测定 | 第2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7页 |
·单因素考察微球制备工艺 | 第22-25页 |
·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研究 | 第25-27页 |
4 本章讨论 | 第27-29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红霉素明胶微球的理化性质评价 | 第30-37页 |
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0-31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30页 |
·仪器 | 第30-3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微球的微粉学性质 | 第31页 |
·微球形态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| 第31页 |
·微球的堆密度 | 第31页 |
·微球的流动性 | 第31页 |
·微球的溶胀率 | 第31页 |
·微球的差示扫描热分析 | 第31-3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微球的微粉学性质 | 第32-35页 |
·微球的形态、粒径大小与分布 | 第32-33页 |
·微球的堆密度 | 第33页 |
·微球的流动性 | 第33-34页 |
·微球的溶胀率 | 第34-35页 |
·微球的差示扫描热分析 | 第35页 |
4 本章讨论 | 第35-36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红霉素明胶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的考察 | 第37-43页 |
1.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7-38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37页 |
·仪器 | 第37-3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红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38页 |
·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释放介质的选择 | 第38页 |
·释药方法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红霉素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 | 第39-40页 |
·释药模型拟合 | 第40页 |
4 本章讨论 | 第40-42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红霉素明胶微球的生物学特性试验 | 第43-50页 |
1 实验仪器、试剂及动物 | 第43-44页 |
·动物及试药 | 第43页 |
·仪器 | 第43-4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药品的配制 | 第44页 |
·小鼠静脉注射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 | 第44页 |
·血管刺激性试验 | 第44-45页 |
·体外溶血试验 | 第45-4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血管刺激性试验结果 | 第47页 |
·溶血试验结果 | 第47-48页 |
4 本章讨论 | 第48-49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红霉素明胶微球兔体内靶向性研究 | 第50-63页 |
1 实验仪器、试剂及动物 | 第50-51页 |
·动物及试药 | 第50页 |
·仪器 | 第50-5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1-56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51页 |
·样品的配制 | 第51页 |
·血及组织样品处理 | 第51-52页 |
·方法学研究 | 第52-56页 |
·色谱系统适应性试验 | 第52页 |
·方法专属性试验 | 第52-53页 |
·标准曲线 | 第53-54页 |
·方法学考查 | 第54-5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新西兰兔组织分布 | 第56-58页 |
·靶向制剂的质量评价 | 第58-59页 |
·新西兰兔组织切片检查 | 第59页 |
4 本章讨论 | 第59-62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缩略语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