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外诱变与原生质体融合联用选育优势好氧反硝化菌株
| 内容提要 | 第1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4页 |
| ·氮素对水体污染的危害 | 第8-9页 |
| ·水体富营养化 | 第8-9页 |
| ·危害人类及水生生物生存 | 第9页 |
| ·生物脱氮理论 | 第9-15页 |
| ·传统生物脱氮 | 第9-11页 |
| ·同步硝化反硝化(SND) | 第11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 | 第11-15页 |
| ·其他生物脱氮理论 | 第15页 |
| ·微生物诱变育种 | 第15-18页 |
| ·诱变剂的种类 | 第16-17页 |
| ·紫外诱变 | 第17-18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| 第18-22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 | 第18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优点 | 第18-19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原理 | 第19-21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 | 第24-3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·菌种 | 第24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微生物的富集培养 | 第25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 | 第25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实验 | 第25-26页 |
| ·生理特性的研究 | 第26页 |
| ·实验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| 第26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6-29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筛选 | 第26-27页 |
| ·菌株R1的好氧反硝化脱氮效果 | 第27-28页 |
| ·菌株R1的生理特性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紫外诱变育种 | 第30-4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·原始亲本菌株 | 第3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微生物的富集培养 | 第31页 |
| ·紫外诱变过程 | 第31页 |
| ·最佳照射时间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| ·正突变优势菌株的筛选 | 第32页 |
| ·正突变优势菌株生长条件的正交试验 | 第32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实验 | 第32-33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33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3页 |
| ·最佳照射时间的确定 | 第33页 |
| ·正突变优势菌株的筛选 | 第33-37页 |
| ·菌落特征与个体形态的观察 | 第37-38页 |
| ·诱变优势菌株ZR43 生长条件的正交试验 | 第38-39页 |
| ·诱变优势菌株ZR43 的稳定性研究 | 第39-40页 |
| ·不同接种量对菌株ZR43 好氧反硝化能力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·不同碳氮比对菌株ZR43 好氧反硝化能力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原生质体融合 | 第44-5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4-46页 |
| ·实验菌种 | 第44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44-45页 |
| ·主要化学试剂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6-48页 |
| ·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6页 |
| ·青霉素钠预处理对菌液活性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再生 | 第47-48页 |
| ·不同菌浓度(OD 值)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原生质体形成条件的优化 | 第48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 | 第48页 |
| ·融合子的筛选 | 第48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5页 |
| ·出发菌株的筛选 | 第48-49页 |
| ·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9页 |
| ·青霉素钠预处理对菌液活性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·不同菌浓度(OD 值)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原生质体形成条件的优化 | 第52-53页 |
| ·融合子的筛选 | 第53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融合子生理特性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| 第56-6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6-57页 |
| ·菌种 | 第56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56-57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5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7页 |
| ·生理特性的研究 | 第57页 |
| ·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实验 | 第57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2页 |
| ·融合子F3 的生理特性 | 第57-58页 |
| ·融合子F3 的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 | 第58-59页 |
| ·融合子F3 与亲株生长情况的比较 | 第59页 |
| ·融合子F3 与亲株好氧反硝化性能的比较 | 第59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3-65页 |
| ·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·建议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| 摘要 | 第69-72页 |
| ABSTRACT | 第72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