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三、写作原则与目的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孔子与老子以前的天人观思想渊源 | 第12-23页 |
第一节 殷周时期的神学化天人观 | 第12-15页 |
第二节 殷周时期的自然化天人观 | 第15-19页 |
第三节 两种天人观思想渊源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| 第19-23页 |
第三章 孔子与老子天人范畴之比较 | 第23-34页 |
第一节 孔子与老子之“天” | 第23-27页 |
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之“人” | 第27-30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老子天、人范畴所据之本体 | 第30-34页 |
第四章 孔子与老子天人观本质之比较 | 第34-44页 |
第一节 孔子与老子之天的天道规律及内在涵义 | 第34-37页 |
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之人在天道规律下的主体性地位 | 第37-40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老子的天人关系模式 | 第40-44页 |
第五章 孔子与老子天人观价值之比较 | 第44-54页 |
第一节 孔子与老子天人观价值的直接体现——人性论 | 第44-47页 |
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天人观价值的终极体现——道德学说 | 第47-51页 |
第三节 孔子与老子不同天人观视野下的两种人生追求 | 第51-54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