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3-17页 |
·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非线性元件算法和存在的问题 | 第21-45页 |
·引言 | 第21页 |
·分段线性化方法 | 第21-31页 |
·非线性电阻的分段线性化 | 第21-25页 |
·非线性电感的分段线性化 | 第25-28页 |
·分段线性化的优缺点 | 第28-29页 |
·电磁暂态传统算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补偿法 | 第31-43页 |
·非线性电阻 | 第32-34页 |
·非线性电感 | 第34-35页 |
·补偿法求解含一个非线性支路的网络 | 第35-38页 |
·求解含有多个非线性支路的网络 | 第38-42页 |
·补偿法的优缺点 | 第42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非线性元件新算法 | 第45-71页 |
·引言 | 第45页 |
·非线性元件 | 第45-48页 |
·非线性电阻 | 第45-46页 |
·非线性电感 | 第46-47页 |
·非线性电容 | 第47-48页 |
·非线性电路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非线性元件分析 | 第50-60页 |
·非线性电阻 | 第50-52页 |
·非线性电感 | 第52-57页 |
·非线性电容 | 第57-60页 |
·新模型算法求解非线性RL串联模型 | 第60-61页 |
·非线性电压控制型电阻和磁通控制型电感(证明1) | 第61-64页 |
·解析解 | 第61-62页 |
·利用梯形法则求数值解 | 第62页 |
·利用新模型求数值解 | 第62-63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63-64页 |
·电流控制型非线性电阻和电感(证明2) | 第64-67页 |
·解析解 | 第65-66页 |
·利用新模型求数值解 | 第66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66-67页 |
·备注 | 第67-68页 |
·新旧算法比较 | 第68页 |
·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4章 算例 | 第71-81页 |
·引言 | 第71页 |
·算例1—三个非线性元件(二极管)三角形连接 | 第71-76页 |
·二极管的V-I特性 | 第71-72页 |
·二极管分段线性化后特性曲线 | 第72-76页 |
·算例2—三个非线性元件(Type-93非线性电感)三角形连接 | 第76-78页 |
·算例3—三个非线性元件(Type-96非线性电感)三角形连接 | 第78-79页 |
·总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总结 | 第81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