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柳叶藓科(Amblystegiaceae)系统分类及区系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、绪论 | 第10-47页 |
1 苔藓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·国际苔藓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中国苔藓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2.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·分子系统学的形成及其发展简史 | 第15-16页 |
·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| 第16页 |
3.植物分子系统学 | 第16-21页 |
·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简史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特点 | 第17页 |
·植物分子系统学主要分子标记 | 第17-21页 |
4.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| 第21-38页 |
·国际和国内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·藓类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| 第23-36页 |
·苔藓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| 第36-38页 |
5.柳叶藓科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| 第38-47页 |
·世界柳叶藓科的研究历史 | 第38-41页 |
·中国柳叶藓科的研究历史 | 第41-46页 |
·柳叶藓科属内、属间界限的争议 | 第46-47页 |
第二章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概况 | 第47-49页 |
1.地理位置 | 第47页 |
2.地形、地貌 | 第47-48页 |
3.气候、水文 | 第48页 |
4.土壤 | 第48页 |
5.植被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、研究过程概述 | 第49-51页 |
1.主要研究内容 | 第50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预期目标和意义 | 第51页 |
第四章、内蒙古柳叶藓科系统分类研究 | 第51-86页 |
1.野外工作 | 第51-52页 |
2.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52页 |
·标本和资料 | 第52页 |
·标本研究 | 第52页 |
3.柳叶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| 第52-55页 |
4.分类研究的主要结果 | 第55-86页 |
·柳叶藓科的系统分类 | 第55-56页 |
·内蒙古苔藓柳叶藓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| 第56-86页 |
第五章、内蒙古柳叶藓科数值分类的研究 | 第86-94页 |
1 研究方法 | 第86-90页 |
·外类群的选择 | 第86-87页 |
·性状及性状状态的分析 | 第87-88页 |
·性状选取 | 第88-90页 |
2.结果和讨论 | 第90-94页 |
第六章、内蒙古柳叶藓科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| 第94-111页 |
1 材料与试剂 | 第94-9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4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94-97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97-99页 |
3.结果与分析 | 第99-111页 |
·DNA提取和纯化 | 第99-100页 |
·测序结果 | 第100-103页 |
·基于ITS序列的柳叶藓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| 第103-111页 |
第七章、内蒙古柳叶藓科植物地理成分研究结果与讨论 | 第111-120页 |
1.内蒙古柳叶藓科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 | 第111-112页 |
·科、属、种组成 | 第111页 |
·优势科属统计和地理分布特点 | 第111-112页 |
·中国和内蒙古新记录 | 第112页 |
2.内蒙古柳叶藓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| 第112-118页 |
·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·内蒙古柳叶藓科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| 第113-118页 |
3.柳叶藓科植物内蒙古地区地理分布区比较 | 第118-120页 |
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展望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2页 |
内蒙古苔鲜柳叶鲜科植物名录 | 第132-134页 |
附录:ITS对比序列 | 第134-153页 |
致谢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