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体育论文--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论文--中国武术论文

齐鲁武术文化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12页
绪论第12-21页
 第一节 问题的提出第12-15页
 第二节 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第15-19页
 第三节 研究原则、具体方法与创新点第19-21页
上篇:齐鲁武术文化的地域现象第21-86页
 第一章 齐鲁武术文化研究的界定第22-29页
  第一节 齐鲁武术文化的研究范围第22-24页
   一、齐鲁名义第22页
   二、齐鲁之地理环境第22-23页
   三、齐鲁之人口与民族第23-24页
  第二节 齐鲁地域文化的形成第24-26页
  第三节 齐鲁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第26-29页
 第二章 胶东半岛武术文化现象第29-39页
  引言第29-30页
  第一节 武士文化第30-33页
   一、武士阶层的崛起第30-31页
   二、选士:为武士阶层发展创造了机会第31-32页
   三、养士:为武士阶层发展提供了空间第32-33页
  第二节 兵学文化与齐人隆技击第33-38页
   一、齐人余勇可贾第33-34页
   二、军政体制是齐人善于技击的主要因素第34-36页
   三、齐人以技击强的人本思想第36-38页
  第三节 与兵学文化相关的孙膑拳第38-39页
 第三章 鲁中南武术文化现象第39-54页
  引言第39-40页
  第一节 孔子与武术精神文化第40-44页
   一、孔子多能,以“六艺”教第40-41页
   二、孔子重视勇武精神第41-43页
   三、孔子的文武兼备思想第43-44页
  第二节 儒家思想对武术精神文化的影响第44-47页
   一、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受儒家思想影响第44-45页
   二、汉画像石中的武术社会形态第45-46页
   三、汉画像石折射出汉代豁达尚武的民族之风第46-47页
  第三节 具备儒家风范的华拳精神第47-50页
   一、华拳传人大智大勇的民族气节第47-49页
   二、华拳技法拳理体现了儒家风范第49-50页
  第四节 墨子非攻思想与武侠文化第50-54页
   一、墨子出于武士,墨家与儒家对立而兼容第50-51页
   二、以武禁暴:墨子的非攻理念第51-54页
 第四章 鲁西水浒武术文化现象第54-86页
  引言第54-55页
  第一节 《水浒传》的侠文化思想倾向第55-58页
  第二节 水浒的地域与人文第58-61页
   一、水浒与水泺(泊)梁山第58-59页
   二、从水浒故事到《水浒传》第59-61页
  第三节 水浒人物的社会关系第61-71页
   一、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与水浒的真实性第61-63页
   二、从宋江三十六人到水浒一百八条好汉第63-69页
   三、水浒人物的社会渗透第69-71页
  第四节 水浒文化中武术文化第71-83页
   一、《水浒传》的武术现象第71-76页
   二、宋代武艺发展的因素第76-77页
   三、《水浒传》为创编武术套路提供了素材第77-81页
   四、醉拳与水浒酒文化第81-83页
  第五节 源于水浒文化的部分武术套路第83-86页
   一、燕青拳和燕青单拳第83页
   二、二郎拳和武松脱梏第83-84页
   三、戳脚与武松的“玉环步”、“鸳鸯脚”第84-86页
下篇:齐鲁武术文化的历史特征第86-170页
 第五章 齐鲁古代武术文化特征第87-118页
  第一节 先秦齐鲁武术文化渊源第87-92页
  第二节 秦汉代齐鲁武术文化特征第92-100页
   一、汉代可能已经有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第93-95页
   二、汉代的武术对练雏形已备第95-96页
   三、汉代的“角抵”比赛已经完善第96-100页
  第三节 汉代以降齐鲁武术的发展特征第100-107页
   一、至隋唐逐渐形成了以勇猛著称的青兖武艺第100-101页
   二、唐代武举制倡导文人尚武第101-103页
   三、宋元以降山东梨花枪享誉武林第103-104页
   四、明清形成地域拳种体系第104-107页
  第四节 清代齐鲁武举人数的地域分布分析第107-118页
   一、清代山东武举人数的地域分布第107-112页
   二、中武举人数体现了地域习武风气第112页
   三、中武进士的比率暗示地域内民族的剽悍性格第112-118页
 第六章 齐鲁近现代武术的发展特征第118-148页
  第一节 齐鲁近代武术发展情况回顾第118-126页
   一、建立了多层次的武术机构和武术团体第118-121页
   二、人才辈出、著作显著、竞赛活跃第121-123页
   三、齐鲁武术传入台湾省第123-126页
  第二节 齐鲁当代武术现状概括第126-143页
   一、民间武术发展活跃第126-128页
   二、武术竞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第128-143页
   三、齐鲁武术对外交流广泛第143页
  第三节 齐鲁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第143-148页
 第七章 类同合流的查拳体系特征第148-157页
  第一节 查拳的名称与创始人第148-152页
   一、查拳的由来第148-150页
   二、查拳的创始人第150-152页
  第二节 查拳的地域分布第152-153页
  第三节 查拳拳系的形成与传播第153-157页
   一、兼收并融促进了查拳体系的形成第153-154页
   二、清真寺穆斯林的贡献:查拳传播第154-157页
 第八章 支系繁衍的螳螂拳体系特征第157-170页
  第一节 螳螂拳的源流第157-162页
   一、螳螂拳缘起第157-159页
   二、螳螂拳的流派繁衍第159-162页
  第二节 螳螂拳的技击分析第162-166页
   一、螳螂总敌,谓勇者短打第162-165页
   二、螳螂之意,取螳螂之勇第165-166页
  第三节 螳螂拳的地域传播第166-170页
   一、螳螂拳的国内传播第166-168页
   二、螳螂拳的海外传播第168-170页
结语第170-174页
 一、齐鲁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第170-171页
 二、齐人隆技击:齐鲁武术文化技术特征的内因第171-172页
 三、文武兼备:齐鲁武术文化精神意识的外因第172页
 四、武术民俗化:齐鲁武术文化社会形态的动力第172-174页
附录第174-191页
 一、给山东省各个市体育局长的一封信第174-175页
 二、山东省武术拳种地域分布情况调查表第175-176页
 三、在山东省出土和发现与武术有关的汉画像石汇集第176-184页
 四、征引文献书目举要第184-191页
后记第191-192页

论文共1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纪效新书拳经考
下一篇:明代兵枪及其竞技运动化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