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月菱形藻的高密度培养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3-28页 |
·微藻的分类与特点 | 第13-14页 |
·微藻的生长与环境因子 | 第14-16页 |
·光照 | 第14页 |
·营养盐 | 第14页 |
·温度 | 第14-15页 |
·盐度 | 第15页 |
·pH值 | 第15-16页 |
·生物活性物质 | 第16-17页 |
·高不饱和脂肪酸(PUFA) | 第16页 |
·多糖类和淄醇类 | 第16页 |
·微藻色素 | 第16-17页 |
·微藻燃料 | 第17页 |
·微藻的培养 | 第17-20页 |
·批式培养 | 第17-18页 |
·半连续培养 | 第18页 |
·连续培养 | 第18-19页 |
·流加培养 | 第19-20页 |
·光生物反应器 | 第20-25页 |
·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| 第20-21页 |
·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| 第21-25页 |
·新月菱形藻 | 第25-26页 |
·新月菱形藻的生物学特征 | 第25页 |
·生态条件 | 第25-2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内容、意义及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2 常量元素的正交优化 | 第28-35页 |
·材料 | 第28-29页 |
·藻种 | 第28页 |
·培养基 | 第28-29页 |
·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接种 | 第29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29-30页 |
·正交实验 | 第30页 |
·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30-31页 |
·正交优化实验 | 第31-33页 |
·优化配方验证 | 第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5页 |
3 微量元素的正交优化 | 第35-42页 |
·材料 | 第35页 |
·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5页 |
·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36页 |
·正交实验 | 第36-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37-39页 |
·正交优化实验 | 第39-40页 |
·优化配方验证实验 | 第40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新月菱形藻的生长特性 | 第42-52页 |
·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43页 |
·测量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 | 第44-51页 |
·光强在海水、空白培养液中的“增益”现象 | 第44-45页 |
·光在藻液中的衰减情况 | 第45-46页 |
·新月菱形藻的光衰减模型 | 第46-47页 |
·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平均光强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·不同光径反应器中新月菱形藻的生长特性 | 第49-50页 |
·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-52页 |
5 新月菱形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 | 第52-61页 |
·材料 | 第52页 |
·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5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3-60页 |
·更新率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·更新率对新月菱形藻采收量的影响 | 第57页 |
·更新率与藻浓度、生长速率间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·更新周期对藻生长、代谢产物及采收量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讨论 | 第59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1页 |
6 新月菱形藻的光生物反应器流加培养 | 第61-70页 |
·材料 | 第61页 |
·方法 | 第61-64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61-62页 |
·流加实验 | 第62-64页 |
·生物量及生化组成的测定 | 第64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6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8页 |
·单因子实验 | 第64-66页 |
·流加培养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不同流加量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讨论 | 第68页 |
·小结 | 第68-70页 |
7 结论 | 第70-72页 |
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