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24页 |
·高丹草的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×苏丹草杂交种上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 | 第12-13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含义及其应用 | 第12页 |
·关于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与评价 | 第12-13页 |
·近等基因系 | 第13-14页 |
·近等基因系的概念及其培育方法 | 第13页 |
·近等基因系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| 第13-14页 |
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·杂种优势预测 | 第16页 |
·上位性与数量性状 | 第16-17页 |
·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7-23页 |
·SSR 的定义、原理及其技术发展 | 第17-19页 |
·SSR 的应用及展望 | 第19-21页 |
·SSR 分子标记的优化 | 第21-23页 |
·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·试验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本研究的意义 | 第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4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与评价 | 第24-25页 |
·RIL 群体的构建 | 第24-25页 |
·RIL 群体的评价 | 第25页 |
·试验地点及试验设计 | 第25页 |
·形态学特征观测 | 第25页 |
·SSR 标记的试验方法 | 第25-30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| 第26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26-27页 |
·DNA 质量检测 | 第27页 |
·反应体系优化和反应程序 | 第27-28页 |
·SSR 引物 | 第28页 |
·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28-29页 |
·银染程序 | 第29-30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·形态性状数据处理 | 第30页 |
·SSR 标记数据资料的收集 | 第30页 |
·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2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 | 第31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在RIL 群体中的8 种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异 | 第31-33页 |
·RIL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偏相关分析 | 第33页 |
·RIL 群体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重组自交系(RIL)群体的SSR 标记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DNA 的检测结果 | 第37页 |
·PCR 反应体系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·引物的筛选 | 第39页 |
·SSR 指纹图谱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RIL 的遗传纯合度检测 | 第41-42页 |
·性状检测 | 第41页 |
·分子标记检测 | 第41-42页 |
·目标性状(株高)和SSR 分子标记杂合株系的分离 | 第42页 |
4 讨论 | 第42-44页 |
·关于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关于SSR 分子标记分析 | 第43页 |
·关于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与评价 | 第43-44页 |
5 结论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