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1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活性污泥群落芯片RNA提取方法研究 | 第15-2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1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样品的洗涤 | 第16-17页 |
·RNA的提取和纯化 | 第17-18页 |
·RNA的提取效率及质量评价 | 第18-19页 |
·RNA的降解程度 | 第18页 |
·RNA的纯度和含量 | 第18页 |
·RT-PCR扩增 | 第18-19页 |
·T-RFLP分析 | 第19页 |
2 结果 | 第19-23页 |
·RNA产物的浓度和纯度 | 第19页 |
·RNA降解程度 | 第19-20页 |
·RT-PCR扩增 | 第20-21页 |
·T-RFLP分析 | 第21-23页 |
3 讨论 | 第23-24页 |
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序批间歇式反应器活性污泥细菌多样性分析 | 第25-4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5-2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实验运行装置和运行方式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用水及种泥来源 | 第28页 |
·水质指标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活性污泥总RNA的提取 | 第28页 |
·16S rRNA克隆文库构建 | 第28-31页 |
·RFLP分析 | 第31页 |
·核酸测序 | 第31页 |
·细菌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| 第31页 |
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核酸序列注册登录号 | 第32页 |
2 结果 | 第32-44页 |
·活性污泥样品性质 | 第32页 |
·16S rRNA克隆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| 第32页 |
·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| 第32页 |
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2-44页 |
3 讨论 | 第44-45页 |
4 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| 第47-7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应用序列分析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 | 第47-48页 |
·各OTUs16S rDNA基因片段的获得 | 第48页 |
·通用引物扩增性能 | 第48页 |
2 结果 | 第48-71页 |
·序列的碱基对齐结果 | 第48-67页 |
·通用引物的设计和确定 | 第67页 |
·寡核苷酸探针设计结果 | 第67-71页 |
3 讨论 | 第71-73页 |
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微生物群落芯片的效能评测 | 第74-8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4-7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4-7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5-78页 |
·基因芯片的制备过程 | 第75页 |
·样品的荧光标记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荧光标记样品与群落芯片的杂交 | 第76页 |
·微生物群落芯片的信号扫描及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群落芯片特异性检测 | 第77页 |
·群落芯片敏感性评测 | 第77页 |
·群落芯片重复性评价 | 第77-78页 |
2 结果 | 第78-85页 |
·荧光标记检测样品的获得 | 第78页 |
·微生物群落芯片的制备 | 第78-79页 |
·群落芯片的特异性 | 第79-82页 |
·群落芯片的敏感性 | 第82-84页 |
·PCR扩增灵敏度 | 第82页 |
·检测样品核酸的敏感性 | 第82-83页 |
·杂交检测灵敏度 | 第83-84页 |
·群落芯片的重复性 | 第84-85页 |
3 讨论 | 第85-87页 |
4 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芯片的初步应用——污泥膨胀菌群研究 | 第88-10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8-9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88-9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0-92页 |
·实验运行装置和运行方式 | 第90页 |
·实验用水及种泥来源 | 第90页 |
·水样测试项目和方法 | 第90页 |
·污泥性状测试项目和方法 | 第90-91页 |
·活性污泥的显微镜观察 | 第91页 |
·微生物群落芯片的杂交、检测和分析 | 第91-92页 |
·荧光原位杂交(FISH) | 第92页 |
2 结果 | 第92-98页 |
·活性污泥SVI的变化 | 第92-93页 |
·出水COD 和NH~+_(4-)N去除效果的变化 | 第93-94页 |
·活性污泥形态学及其生物相的变化 | 第94-96页 |
·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| 第96-98页 |
3 讨论 | 第98-100页 |
4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工作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13页 |
图表附录 | 第113-11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