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20页 |
·选题依据和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工作概况与工作量 | 第18-20页 |
2 任楼井田地质概况 | 第20-24页 |
·交通位置 | 第20页 |
·煤系地层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任楼井田构造概述 | 第21-22页 |
·井田含、隔水层特征 | 第22-24页 |
3 任楼矿S_1-7_2煤层段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特征 | 第24-62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石学特征 | 第24-35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体厚度变化特征和岩性特征 | 第25-32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体岩性分区 | 第32-34页 |
·72 煤顶板岩层组合特征 | 第34-35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地质构造特征 | 第35-38页 |
·褶曲发育规律及其对稳定性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断裂发育规律及其对稳定性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石质量评价 | 第38-43页 |
·概述 | 第38页 |
·RQD 分类法 | 第38-40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石质量评价 | 第40-43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体的岩石力学特征 | 第43-50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体变形与强度特性分析 | 第43-48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石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石力学参数空间变化规律 | 第49-50页 |
·S_1-7_2 煤层段岩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| 第50-62页 |
·概述 | 第50-51页 |
·任楼煤矿S_1-7_2 煤层段岩组划分 | 第51-62页 |
4 任楼煤矿S_1-7_2煤层段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 | 第62-90页 |
·煤层段稳定程度定量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 | 第62-73页 |
·地质依据 | 第62页 |
·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62-65页 |
·评价指标统计方法 | 第65-67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·评语集的确定 | 第68-69页 |
·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| 第69-73页 |
·任楼煤矿S_1-7_2 煤层段岩体稳定程度单因素评价 | 第73-81页 |
·断裂发育程度 | 第74-76页 |
·岩石单向抗压强度 | 第76-77页 |
·褶皱变形程度 | 第77-79页 |
·煤层段岩体沉积分区 | 第79-81页 |
·任楼煤矿S_1-7_2 煤层段岩体稳定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1-89页 |
·评价步骤 | 第81-85页 |
·计算过程示意 | 第85-87页 |
·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| 第87-88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88-89页 |
·事故预防及治理措施 | 第89-90页 |
5 结论 | 第90-92页 |
·结论 | 第90-91页 |
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附录A | 第9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7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