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| ·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| 第13-16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论文组织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、国内外农作物遥感研究现状与问题 | 第16-29页 |
| ·作物面积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| ·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方法及应用情况 | 第16-19页 |
| ·作物面积遥感监测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·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研究动态 | 第20-23页 |
| ·长势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| ·长势遥感监测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长势监测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·作物产量遥感监测研究动态 | 第23-25页 |
| ·作物产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| ·作物遥感估产存在的问题 | 第25页 |
| ·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开发与运行 | 第25-28页 |
| ·大尺度作物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| ·小尺度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开发 | 第28页 |
| ·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开发存在的问题 | 第28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多尺度遥感监测结果最小统计单元的边界信息提取 | 第29-48页 |
| ·作物遥感监测的特点与多尺度作物遥感监测结果的统计单元 | 第29-31页 |
| ·作物遥感监测的特点 | 第29页 |
| ·农作物多尺度遥感监测 | 第29页 |
| ·遥感监测结果最小统计单元及其意义 | 第29-30页 |
| ·影响最小统计单元的因素 | 第30页 |
| ·河南作物遥感分级监测的最小统计单元 | 第30页 |
| ·最小统计单元信息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| ·田块与田块制图研究进展 | 第31-33页 |
| ·田块的概念及其在农业推广应用中的作用 | 第31-33页 |
| ·田块制图研究进展 | 第33页 |
| ·自然田块空间特征与基于遥感的自然田块制图方法 | 第33-35页 |
| ·自然田块的影像特征与基于遥感的自然田块制图 | 第33-35页 |
| ·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田块制图及其精度 | 第35页 |
| ·承包田块的空间特征与承包田块分界信息的提取 | 第35-43页 |
| ·承包田块的形成机制 | 第35-36页 |
| ·承包田块分界线的空间特征 | 第36-37页 |
| ·承包田块之间界限的模糊性 | 第37页 |
| ·承包田块的空间特征 | 第37-38页 |
| ·承包田块分界线在不同时相遥感数据上的影像特征 | 第38-39页 |
| ·基于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承包田块分界线辨识及其精度评估 | 第39-43页 |
| ·精度评估 | 第43页 |
| ·基于承包记录与遥感数据的承包田块制图方法 | 第43-47页 |
| ·承包田块分配数据的辅助作用 | 第43-44页 |
| ·基于承包记录与遥感数据的承包田块制图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应用实例与精度评估 | 第45-46页 |
| ·基于遥感的承包田块制图方法优缺点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四章 多尺度作物面积遥感监测方法 | 第48-69页 |
| ·对作物面积监测的多层次需求与作物面积多尺度监测 | 第48-50页 |
| ·农业宏观决策对作物面积监测的需求 | 第48页 |
| ·农业推广对作物面积监测的需求 | 第48-49页 |
| ·尺度作物面积遥感监测 | 第49页 |
| ·作物面积监测研究思路 | 第49-50页 |
| ·作物面积监测遥感数据源与多元遥感数据融合 | 第50-53页 |
| ·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中常用的遥感图像类型 | 第50页 |
| ·数据融合技术 | 第50-52页 |
| ·中巴卫星CCD 数据与HR 数据的融合 | 第52-53页 |
| ·河南省域小麦种植面积全覆盖遥感监测 | 第53-57页 |
| ·大范围小麦种植面积全覆盖遥感监测及其意义 | 第53页 |
| ·省域作物面积全覆盖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问题 | 第53-56页 |
| ·线状地物与零星地物处理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基于自然田块制图的小麦面积遥感监测方法 | 第57-61页 |
| ·基于自然田块制图的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| 第57-58页 |
| ·基于自然田块制图的作物种植区非农占用遥感监测 | 第58-60页 |
| ·自然田块制图掩膜与图像复杂度的降低 | 第60-61页 |
| ·自然田块制图掩膜后的图像增强、分类与分类结果统计 | 第61页 |
| ·基于承包田块制图的作物面积遥感监测方法 | 第61-67页 |
| ·分户经营条件下小麦与其它作物的混种 | 第61页 |
| ·基于承包田块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小麦面积精准监测方法 | 第61-63页 |
| ·监测实例 | 第63-67页 |
| ·不同层次作物面积遥感监测的相互关系 | 第67-68页 |
| ·监测系统之间的互补关系 | 第67页 |
| ·多层次种植面积联合监测 | 第67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第五章 多尺度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| 第69-98页 |
| ·作物长势与作物长势遥感监测需求 | 第69-71页 |
| ·作物长势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| 第69页 |
| ·农业推广人员对作物长势的实地调查 | 第69-70页 |
| ·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需求 | 第70-71页 |
| ·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研究思路 | 第71页 |
| ·多层次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| 第71-75页 |
| ·多层次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系统 | 第71-72页 |
| ·作物长势多层次遥感监测系统比较 | 第72-73页 |
| ·多层次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系统的联合监测 | 第73-75页 |
| ·河南省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 | 第75-89页 |
| ·目前正在运转的长势评估模型及评价 | 第75-76页 |
| ·监测目的 | 第7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76-77页 |
| ·数据源的选择与数据获取 | 第77页 |
| ·MODIS 数据预处理 | 第77-80页 |
| ·NDVI 数据库建设 | 第80-84页 |
| ·植被指数的空间差异分析与小麦长势遥感监测分区 | 第84-86页 |
| ·小麦长势遥感监测经验模型 | 第86-88页 |
| ·误差分析 | 第88-89页 |
| ·讨论 | 第89页 |
| ·县域以自然田块为单元的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 | 第89-94页 |
| ·县级农业推广部门对农情评估模型的需求特点 | 第89-90页 |
| ·县域小麦长势遥感监测 | 第90-94页 |
| ·以承包田块为单元的冬小麦长势遥感精准监测 | 第94-97页 |
| ·承包田块之间小麦长势差异与以承包田块为单元进行监测的必要性 | 第94页 |
| ·以承包田块为单元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准监测试验 | 第94-96页 |
| ·遥感精准监测结果的应用 | 第96-9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| 第六章 遥感数据辅助产量估算 | 第98-109页 |
| ·对产量估算的多层次需求 | 第98-99页 |
| ·农业宏观决策对产量估算的需求 | 第98页 |
| ·农业推广对产量估算的需求 | 第98页 |
| ·遥感监测研究思路 | 第98-99页 |
| ·河南省冬小麦气象估产模型 | 第99-101页 |
| ·冬小麦单产预测方法 | 第99页 |
| ·基于气象模型的单产预测概述 | 第99-100页 |
| ·气象模型单产预测的局限性 | 第100-101页 |
| ·遥感数据与气象模型的改进 | 第101-108页 |
| ·遥感在估产中的应用 | 第101-102页 |
| ·遥感数据与单产预测分区的调整 | 第102-105页 |
| ·遥感监测数据与波动产量的调整 | 第105-107页 |
| ·基于遥感数据的调整存在的问题 | 第107-108页 |
| ·遥感模型方法与气象模型方法的互补问题 | 第10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第七章 河南作物遥感三级联合监测系统设计 | 第109-119页 |
| ·联合监测业务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| 第109-110页 |
| ·冬小麦遥感监测运行机制现状 | 第109-110页 |
| ·多级联合监测运行机制设想 | 第110页 |
| ·河南省冬小麦三级联合监测运行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10-111页 |
| ·河南省冬小麦遥感分级监测背景数据库设计 | 第111-117页 |
| ·背景数据库的重要性 | 第111-112页 |
| ·背景数据库目标与设计原则 | 第112页 |
| ·数据库内容 | 第112-114页 |
| ·数据采集规范 | 第114-115页 |
| ·数据更新规范 | 第115-116页 |
| ·数据库建库模式 | 第116页 |
| ·系统应用功能 | 第116-117页 |
| ·县级遥感监测应用系统设计 | 第117-118页 |
| ·县级遥感应用系统设计原则 | 第117-118页 |
| ·数据库与系统分析功能 | 第118页 |
| ·实例 | 第1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|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9-122页 |
| ·研究内容总结 | 第119-120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20页 |
| ·不足与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2-128页 |
|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28-130页 |
| 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