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8-34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·防震减灾中的高新技术 | 第20-25页 |
| ·3S 技术的发展为防震减灾提供新手段 | 第20-22页 |
| ·重要的遥感数据源—中巴资源卫星 | 第22-25页 |
| ·防震减灾系统中地震动影响场估计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| ·PAGER 的地震动影响场估计 | 第25-26页 |
| ·我国防震减灾系统中地震动影响场的估计 | 第26-27页 |
| ·遥感检测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研究现状 | 第27-32页 |
| ·汶川地震中采用的遥感数据 | 第27-28页 |
| ·遥感检测山地灾害的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| ·汶川地震中检测山地灾害的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考虑云和云的阴影的影响的必要性 | 第31-32页 |
| ·本文主要内容 | 第32-34页 |
| 第2章 防震减灾信息与辅助决策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| 第34-52页 |
| ·引言 | 第34页 |
| ·大庆油田防震减灾信息及辅助决策系统 | 第34-37页 |
| ·系统的主要功能 | 第35页 |
| ·系统的开发平台 | 第35-37页 |
| ·检验系统的两个实例 | 第37-40页 |
| ·丽江地震的验证 | 第37-38页 |
| ·林甸地震的震害 | 第38-39页 |
| ·直观的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改善的探讨 | 第40-45页 |
| ·改进等震线的效果 | 第40-42页 |
| ·改变震害计算单元的效果 | 第42页 |
| ·系统改进的思路 | 第42-45页 |
| ·系统的升级和功能扩展 | 第45-51页 |
| ·系统的升级 | 第45-49页 |
| ·系统的模块扩展 | 第49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3章 利用多源信息修正等震线 | 第52-82页 |
| 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| ·由互联网的描述性信息判定烈度 | 第53-58页 |
| ·收集灾区的描述性信息 | 第53-54页 |
| ·参考烈度表确定烈度 | 第54-55页 |
| ·由死亡人口二次换算得到烈度 | 第55-57页 |
| ·由互联网信息得到的信息烈度汇总 | 第57-58页 |
| ·由遥感信息得到遥感烈度 | 第58-68页 |
| ·遥感信息收集 | 第58-68页 |
| ·多源信息人工交互修正经验性等震线 | 第68-79页 |
| ·由烈度散点生成等震线的方法比较 | 第68-72页 |
| ·人工交互修正等震线 | 第72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2页 |
| 第4章 面向减灾需求的中巴卫星数据分景索引 | 第82-108页 |
| ·引言 | 第82-83页 |
| ·中巴卫星图像的检索现状分析及本章技术框架 | 第83-87页 |
| ·卫星轨道 | 第83页 |
| ·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数据检索方式 | 第83-86页 |
| ·建立地震影响区内遥感数据快速索引的技术框架 | 第86-87页 |
| ·卫星标准景中心点点阵的建立 | 第87-93页 |
| ·卫星轨道变化影响因素 | 第87页 |
| ·总体思路 | 第87-88页 |
| ·数据准备 | 第88-89页 |
| ·卫星图像标准景中心点点阵的建立 | 第89-93页 |
| ·面向减灾需求的卫星图像分景索引 | 第93-105页 |
| ·检索方案 | 第93-95页 |
| ·实验数据和筛选准则 | 第95-97页 |
| ·空间准则的实现 | 第97-99页 |
| ·时间筛选准则的实现 | 第99-100页 |
| ·筛选结果 | 第100-102页 |
| ·基于地震影响场的索引 | 第102-10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8页 |
| 第5章 应用中巴卫星评估汶川地震中的山地灾害 | 第108-146页 |
| ·引言 | 第108-109页 |
| ·汶川地震中的山地灾害 | 第109-112页 |
| ·汶川地震概况 | 第109-110页 |
| ·地震引发的主要次生山地灾害 | 第110-112页 |
| ·由中巴卫星图像确定云和云的阴影的遮挡区 | 第112-136页 |
| ·数据预处理 | 第112-116页 |
| ·用决策树方法判定遮挡区 | 第116-130页 |
| ·用支持矢量机(SVM)法判定遮挡区 | 第130-135页 |
| ·合成震前震后遮挡区 | 第135-136页 |
| ·山地灾害的变化检测 | 第136-145页 |
| ·变化检测的方法 | 第136-138页 |
| ·处理方案 | 第138-140页 |
| ·变化检测山地灾害结果 | 第140-1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| 结论 | 第146-1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8-157页 |
| 附录1 中国地震烈度表(GB/T 17742-1999) | 第157-160页 |
| 附录2 中国地震烈度鉴定标准表 | 第160-16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2-166页 |
| 致谢 | 第166-16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