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跨度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36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6页 |
·桥梁结构的风致振动 | 第16-31页 |
·桥梁风致静力失稳 | 第17-21页 |
·风对桥梁的动力作用 | 第21-30页 |
·静风与颤抖振响应的相互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 | 第31-32页 |
·断面形式对气动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| 第32-34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回顾 | 第36-64页 |
·空气动力学措施 | 第37-4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7-40页 |
·常见的空气动力学措施 | 第40-45页 |
·机械减振措施 | 第45-56页 |
·隔震技术 | 第45-47页 |
·被动耗能减震 | 第47-52页 |
·主动、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| 第52-56页 |
·结构措施 | 第56-62页 |
·缆索体系结构措施 | 第56-60页 |
·辅助拉索系统结构措施 | 第60-61页 |
·其它结构措施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3章 斜拉桥闭口箱梁三分力系数数值识别 | 第64-84页 |
·计算流体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| 第64-68页 |
·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过程 | 第68-69页 |
·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| 第69-73页 |
·质量守恒方程 | 第70页 |
·动量守恒方程 | 第70-72页 |
·能量守恒方程 | 第72-73页 |
·计算流体力学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| 第73-82页 |
·数学建模 | 第74-76页 |
·斜拉桥闭口箱梁三分力系数数值识别 | 第76-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4章 闭口箱梁气动措施的CFD分析 | 第84-135页 |
·引言 | 第84-85页 |
·边缘风嘴措施 | 第85-95页 |
·基本断面设计 | 第85-87页 |
·断面分析 | 第87-95页 |
·导流板措施 | 第95-108页 |
·导流板断面设计 | 第96页 |
·导流板措施的横向对比分析 | 第96-102页 |
·导流板措施的纵向对比分析 | 第102-108页 |
·中央开槽措施 | 第108-124页 |
·开槽断面设计 | 第108-110页 |
·每种开槽措施的横向对比分析 | 第110-116页 |
·开槽措施前后各断面纵向对比分析 | 第116-124页 |
·主梁宽高比的影响 | 第124-129页 |
·断面设计 | 第124-126页 |
·主梁宽高比影响对比分析 | 第126-129页 |
·栏杆透空率的影响 | 第129-133页 |
·断面设计 | 第130-131页 |
·栏杆透空率影响对比分析 | 第131-1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3-135页 |
第5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随机风场模拟 | 第135-164页 |
·随机风场模型 | 第135-139页 |
·平均风速沿高度的变化规律 | 第135-136页 |
·脉动风的主要特性 | 第136-139页 |
·随机风场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39-144页 |
·Monte Carlo模拟的数学背景 | 第139-140页 |
·谐波合成法 | 第140-142页 |
·线性滤波器法 | 第142-144页 |
·小波分析法 | 第144-161页 |
·小波分析在风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| 第144-145页 |
·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| 第145-149页 |
·基于小波分析的随机风场模拟 | 第149-161页 |
·与传统方法比较 | 第161-1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3-164页 |
第6章 大跨度桥梁侧向抖振的智能混合控制 | 第164-186页 |
·引言 | 第164-165页 |
·天兴洲大桥有限元模型与动力特性 | 第165-170页 |
·天兴洲大桥概况 | 第165-166页 |
·有限元模型概况 | 第166-168页 |
·结构动力特性 | 第168-170页 |
·风荷载的计算 | 第170-175页 |
·静阵风荷载的计算 | 第170-171页 |
·主梁风场模拟 | 第171-173页 |
·抖振惯性力的计算 | 第173-175页 |
·主梁侧向抖振响应智能混合控制 | 第175-184页 |
·混合控制方案 | 第175-176页 |
·风致抖振响应混合控制方程 | 第176-178页 |
·半主动控制策略 | 第178-180页 |
·主梁侧向抖振反应控制效果分析 | 第180-1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4-186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86-189页 |
·结论 | 第186-188页 |
·展望 | 第188-1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9-202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02-203页 |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| 第203-204页 |
致谢 | 第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