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教化思想及其现代性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(一) 选题依据 | 第9-11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2-14页 |
一、人格培养:国民教育的永恒问题 | 第14-22页 |
(一) 君子培养与公民教育的可比性 | 第14-16页 |
(二) 公民教育需要借鉴传统资源 | 第16-17页 |
(三) 荀子的时代及问题 | 第17-20页 |
(四) 荀子关于国民人格培养问题的探索 | 第20-22页 |
二、荀子关于人格问题的理论探讨 | 第22-29页 |
(一) 天人关系:物我问题 | 第22-24页 |
(二) 性恶论:群己问题 | 第24-26页 |
(三) 解蔽:己我问题 | 第26-29页 |
三、荀子关于人格培养的设计 | 第29-36页 |
(一) 化性起伪:目标引导 | 第29-31页 |
(二) 师法引导:模范作用 | 第31-33页 |
(三) 注措习俗:社会环境 | 第33-36页 |
四、荀子教化思想的现代性及启示 | 第36-46页 |
(一) 荀子教化思想的现代性启示 | 第36-45页 |
1. “化性起伪”与“四有新人”塑造 | 第36-37页 |
2. 师法引导与当代模范教育 | 第37-41页 |
3. 注措习俗与当代环境教育 | 第41-43页 |
4. 公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| 第43-45页 |
(二) 荀子教化思想的评价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