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一、暂缓起诉制度的内涵分析 | 第13-16页 |
(一) 暂缓起诉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| 第13-15页 |
1、暂缓起诉制度的涵义 | 第13-14页 |
2、暂缓起诉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(二) 暂缓起诉与不起诉的关系 | 第15-16页 |
1、暂缓起诉与相对不起诉 | 第15页 |
2、暂缓起诉与绝对不起诉 | 第15-16页 |
3、暂缓起诉与存疑不起诉 | 第16页 |
二、暂缓起诉在境外的立法及司法状况 | 第16-19页 |
(一)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 | 第17页 |
(二) 德国的附条件不起诉 | 第17-18页 |
(三) 我国台湾的缓起诉处分 | 第18-19页 |
三、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| 第19-23页 |
(一) 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预防犯罪 | 第19-20页 |
(二) 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被害人受损利益的恢复 | 第20-21页 |
(三) 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 | 第21-22页 |
(四) 建立暂缓起诉制度顺应了起诉便宜主义的发展趋势 | 第22-23页 |
四、在我国建立暂缓起诉制度的构想 | 第23-30页 |
(一) 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| 第24-25页 |
1、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 | 第24-25页 |
2、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| 第25页 |
(二) 暂缓起诉的决定程序 | 第25-28页 |
1、暂缓起诉的听证程序 | 第25-27页 |
2、暂缓起诉的制约机制 | 第27-28页 |
(三) 暂缓起诉的实施 | 第28-30页 |
1、暂缓起诉制度考察期间及义务负担 | 第28-29页 |
2、暂缓起诉的帮教制度 | 第29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3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