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6-32页 |
·水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剖析 | 第17-29页 |
·QTL初级定位 | 第17-20页 |
·初级群体 | 第17-18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18-19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非QTL因素对数量性状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动态QTL定位 | 第21-22页 |
·QTL的精细定位 | 第22-25页 |
·利用LD定位QTL | 第25-26页 |
·QTL的基因克隆 | 第26-29页 |
·水稻每穗颖花数性状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·本研究的内容 | 第31-32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32-41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和田间表型数据的收集 | 第32页 |
·群体材料 | 第32页 |
·田间种植 | 第32页 |
·性状考察 | 第32页 |
·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| 第32-34页 |
·连续回交策略 | 第32-33页 |
·重组自交系标记杂合系策略 | 第33-34页 |
·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分析、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 | 第34-36页 |
·DNA提取 | 第34页 |
·标记来源 | 第34页 |
·SSR分析 | 第34页 |
·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·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| 第35页 |
·条件QTL定位 | 第35-36页 |
·近等基因系背景下QTL遗传效应分析和精细定位 | 第36-37页 |
·F_2群体的种植 | 第36页 |
·F_3后代测验 | 第36-37页 |
·用于QTL精细定位的分子标记的开发 | 第37页 |
·近等基因系背景下QTL效应的分析 | 第37页 |
·QTL精细定位的方法 | 第37页 |
·SPP7b的分离克隆 | 第37-40页 |
·比较测序 | 第37-39页 |
·候选基因的分离克隆 | 第39-40页 |
·BAC克隆的筛选 | 第39页 |
·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的候选基因 | 第39-40页 |
·载体的构建 | 第40页 |
·遗传转化方法 | 第40页 |
·RT-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| 第40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0-4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89页 |
·两RILs的QTL分析 | 第41-58页 |
·分子标记与遗传连锁图谱 | 第41-42页 |
·群体基因型组成 | 第41页 |
·遗传图谱 | 第41-42页 |
·两群体中重要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| 第42-48页 |
·两RILs的性状表现 | 第42-46页 |
·年度间性状变异分析 | 第46页 |
·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两RILs的QTL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珍汕97/特青群体的QTL分析 | 第48-52页 |
·明恢63/特青群体的QTL分析 | 第52-55页 |
·两RILs群体的每穗实粒数性状的条件QTL分析 | 第55-58页 |
·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| 第58-60页 |
·近等基因系背景下分析SPP3b的遗传效应 | 第60-64页 |
·NILs遗传背景分析 | 第60页 |
·BC_3F_2遗传分析群体田间表型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性状间的相关性 | 第62页 |
·QTL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SPP1的精细定位 | 第64-69页 |
·NILs遗传背景分析 | 第64页 |
·NILs遗传分析群体田间表型分析 | 第64页 |
·QTL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区别SPP1与Gn1a | 第66页 |
·精细定位SPP1 | 第66页 |
·107-kb区域预测的基因 | 第66-69页 |
·NILs背景下对SPP6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| 第69-76页 |
·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BC_4F_2田间表型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| 第71页 |
·BC_4F_2和BC_4F_3群体中QTL分析 | 第71-75页 |
·精细定位SPP6 | 第75-76页 |
·图位克隆策略分离SPP7b候选基因 | 第76-89页 |
·NILs的构建和遗传背景分析 | 第76页 |
·NILs分离群体田间表型分析 | 第76-78页 |
·QTL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近等基因系的光周期反应 | 第79-81页 |
·幼穗分化时间和每穗颖花数的关系 | 第81页 |
·精细定位SPP7b | 第81-84页 |
·候选基因的预测 | 第84-85页 |
·比较测序 | 第85页 |
·特青文库膜的制作及目的BAC克隆的筛选 | 第85页 |
·特青中SPP7b候选基因的分离克隆 | 第85-87页 |
·候选基因转录本的扩增 | 第87-89页 |
4 讨论 | 第89-101页 |
·构建近等基因系策略 | 第89-90页 |
·近等基因系在分解同一性状QTL簇中的作用 | 第90-91页 |
·SPP1可能的候选基因推测 | 第91-93页 |
·QTL的多效性 | 第93-96页 |
·多效性QTL同时控制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 | 第93-94页 |
·多效性QTL同时控制抽穗期和每穗颖花数 | 第94-95页 |
·合理的策略分离克隆多效性QTL | 第95-96页 |
·本研究在水稻育种中的意义 | 第96-101页 |
·珍汕97/特青,明恢63/特青和珍汕97/明恢63群体中QTL定位比较 | 第96-99页 |
·认识QTL的多效性对水稻育种的指导意义 | 第99页 |
·SPP1,SPP3b,SPP6和SPP7b在育种中的意义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17页 |
附录:作者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和论文的投稿情况 | 第11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页 |